“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實施方案 青海新聞網" > “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實施方案 青海新聞網" />
  • <strike id="8csq8"><acronym id="8csq8"></acronym></strike>
    <button id="8csq8"></button>
  • <button id="8csq8"><input id="8csq8"></input></button>
    <abbr id="8csq8"></abbr>
    <button id="8csq8"></button>
    <button id="8csq8"><input id="8csq8"></input></button>
    <rt id="8csq8"><delect id="8csq8"></delect></rt>
  •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分享到:

    (受權發布)青海省建立健全
    “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實施方案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23-02-21 13:35    編輯:王海蓮

      近期,中共青海省委辦公廳、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青海省建立健全“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青海省建立健全“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實施方案》全文如下。

      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是青海省肩負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為高質量建立健全“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結合省情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和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以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為統領,以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為核心,以確保“中華水塔”堅固豐沛為目的,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內在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協同共進,統籌發展和安全,建立健全保水養水、治水用水、興水利水、愛水護水全鏈條的“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推進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守護好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命之源作出青海更大貢獻。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取得系統性突破性標志性成果,“中華水塔”全面有效保護,多年平均江河徑流量基本保持穩定,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一流水平。綠色低碳循環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立,在實現碳達峰方面先行先試并取得積極成效。“中華水塔”守護人制度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更加健全。源頭活水水質保持天然狀態,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干流出省境斷面水質保持Ⅱ類及以上,湟水出省境斷面水質保持Ⅲ類及以上,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管率達到90%以上,湟水、大通河、格爾木河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90%以上。

      到2035年,生態文明高地基本建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高效,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源頭活水純凈豐沛,江河出省境斷面水質清潔優良,現代化水網體系建成,水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水相親、和諧共生的水生態保護格局全面形成,“中華水塔”更加堅實穩固。

      二、構建固本護源、永葆豐沛的保水養水體系

      (三)穩步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深入開展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深刻把握“水”是串聯這一有機統一體的核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之間的協同,不同要素、區域、系統之間的協同,全面提升草原、森林、冰川等自然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因地制宜實施生態補水、生態涵養等工程,加強江河源頭區全面保護。科學確定重要江河湖泊生態流量,完善生態流量監測、預警、調度工作機制,將生態用水納入流域水資源統一配置管理。扎實推進草原生態系統保護,持續強化天然草原保護,嚴格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對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進行差別化治理,實施封育、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等適度干預修復措施,轉變生產方式,推行飼草種植,舍飼圈養等措施,降低天然草原放牧壓力,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和草原資源用途管制制度。加大水源涵養林封山禁牧、輪封輪牧和封育保護力度,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開展重點林區人工增雨(雪)保濕作業及人工林撫育管理,全面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退化林分修復,建立健全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加大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實施工程治沙、機械固沙、生物治沙等綜合治沙工程。加強大型冰川和雪山群衛星遙感監測和預警,以唐古拉山北麓冰川、阿尼瑪卿雪山等區域為重點,實施冰川雪山保護項目,科學開展封禁保護,嚴控人為擾動,維持好雪山冰川凍土“固體水庫”功能。

      (四)扎實推進河湖生態修復。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推動實施一批重點治理工程,加強河湖生態修復。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完善流域水土流失預防和保護措施體系,多措并舉開展重點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實施扎陵湖、鄂陵湖、約古宗列曲、卡日曲、星星海和瑪多河湖泊群水質保護工程,加快黃河源水電站拆除后生態修復和曲什安河等流域水電站周邊生態環境整治,恢復黃河源頭區河段連通性,維護河湖天然狀態。系統開展通天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扎實推進青海湖及入湖河流生態恢復,加強湟水河、黑河、柴達木內陸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持續增強河流生態廊道功能。嚴格濕地用途管控,推進重要濕地生態保護恢復,完善濕地監測預警評價體系,全面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格落實長江禁捕、黃河禁漁和青海湖封湖育魚禁令,實施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受損棲息地恢復和微生境修復等工程,加強花斑裸鯉等重點魚類的系統保護和種群恢復,開展瀕危魚類規模化增殖放流,推進重點區域土著魚類資源保護,科學引導和管理各類放生行為。

      (五)積極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按照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要求和青海省國土空間開發功能定位,持續優化國家公園生態保護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強化水生態空間管控,保護高原河湖生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高標準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加快祁連山國家公園正式設園,積極申報設立青海湖國家公園,做好昆侖山國家公園申報前期工作,扎實推進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地科學保護和利用,構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探索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經營管理制度,完善特許經營和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政策,推進國家公園內群眾轉產轉業,建立國家公園共建共享機制。扎實推進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構建特色鮮明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形成覆蓋重要生態系統、江河源頭、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保護地網絡。加強自然保護地規范化建設,完善管護站點、應急管理所、界樁界碑、標識標牌、交通防火等設施,提升自然保護地管理水平。優化自然保護地信息監測管理平臺功能,打造智慧自然保護地。

      三、構建全域覆蓋、管控有力的治水用水體系

      (六)統籌推進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推進黃河、長江等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提升全流域環境污染系統治理水平。建立河流國、省、市(州)控斷面管控協調機制,提升斷面管理水平。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監管,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持續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加強農田退水污染綜合治理,開展沿黃地區中型以上灌區規模化農田退水口監測,嚴控直排入河。強化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扎實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和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推進工業節水減排,開展干支流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行動,組織開展所有排污口水質監測,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確保園區工業用水達標排放。實施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著力補齊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短板,推進老城區排水管網改造,完善城鎮污水配套管網,加快提升新區、新城、污水直排區、污水處理廠長期超負荷運行區等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逐步實現雨污分流。實施水源地保護工程,加強城鎮應急水源地建設,基本完成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立標并開展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定期開展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提高農牧區自來水普及率。推進流域礦山尾礦、采煤沉陷區等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綠色礦山。

      (七)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全方位貫徹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優化水資源合理配置,加快推進引大濟湟西干渠等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引黃濟寧、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一期、共和盆地及其外圍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前期,構建以江河湖泊水系為基礎、輸排水通道為紐帶、節點控制工程為樞紐的分級水網體系。完善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體系。建立覆蓋主要農作物、工業產品和生活服務業的用水定額體系,加強重大建設項目、重點產業布局和各類開發區規劃水資源論證,強化水循環利用,依法依規淘汰相關落后產能。將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年擴大利用規模和比例。

      (八)持續推進節水增效。加強農業節水增效,優化調整種植結構,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因地制宜發展旱作農業,擴大低耗水、高耐旱作物種植比例。推進節水灌區示范工程建設,完善節水技術體系,穩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持續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促進農業用水壓減。深挖工業節水潛力,加快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用水工藝提升改造,持續推進火電、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水產業節水增效,提高工業超標準用水成本,倒逼高耗水項目和產能有序退出。加快園區和企業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開展重點用水企業水效提升工作,推進高耗水行業企業創建節水型企業,有效提升工業用水效率。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因地制宜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塘、下沉式綠地等雨水滯留設施,著力打造海綿城市。開展學校、醫院、景區等公共場所節水改造,推廣普及生活節水器具,創建節水型機關、企業、高等學校、居民小區,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

      四、構建綠色低碳、智慧安全的興水利水體系

      (九)不斷厚植科技支撐基礎。圍繞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與修復、水資源高效節約利用等重點領域,加快科技創新開發推廣應用,全面提升水利科技水平。強化生態產業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重大技術攻關,實施退化生態系統綜合修復、綠色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聚焦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戰略需求,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創新載體,積極推進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服務平臺和野外綜合科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藏藥新藥開發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功能,積極籌建鹽湖資源保護與利用、多能互補綠色儲能等重點實驗室,不斷增強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裝備制造、高原農牧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支持能力。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鼓勵省內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聯合省外優勢科研力量,圍繞生態保護修復和綠色產業發展等關鍵領域開展技術攻關,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效能。優化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完善“青海生態之窗”功能,建立健全“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十)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堅持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加快推進產業“四地”建設,構建支撐“中華水塔”保護的綠色低碳循環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梯級開發鹽湖資源有價組分,實施鹽湖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工程,推進“兩平臺一學院兩中心”(鹽湖資源分離提取基礎研究平臺、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化技術平臺,現代鹽湖產業學院,鹽湖輕金屬合金材料中心、鹽湖資源化學與過程協調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統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級擴容海南、海西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加快第一批大基地項目、青豫直流二期配套電源工程建設,推進第二批大基地項目落地實施,加快羊曲、瑪爾擋等水電站建設,培育打造千億級光伏制造業和儲能制造業。加快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態資源,高標準建設國家級旅游景區、精品線路和風景道,完善青藏、青甘、青川、青新生態旅游大環線,豐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培育生態旅游品牌,不斷提升“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快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創建國家級農畜產品優勢區,建設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馬鈴薯、冷水魚等標準化種植養殖基地,打造全產業鏈,建立特色農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培育“青字號”品牌,力促實現優質優價。加快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經濟結構優化,加快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結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特色輕工等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持續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生態經濟和數字經濟。推動現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務、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發展,促進健康養老、育嬰托幼、家政、商貿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

      (十一)科學有序推進“雙碳”行動。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供給端、消費端、固碳端協同發力,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服務全國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應有貢獻。制定出臺青海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穩步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有序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系統推進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強化能耗強度約束性指標管控,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加快形成減排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工業、農業、建筑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打造智能電能等新型電力系統,全面推進青海零碳產業園區建設,開展西寧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及省級低碳城市(縣)、低碳產業園區、低碳企業等試點示范。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充分發揮林草資源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提高生態系統碳匯增量。開展精細化溫室氣體監測評估。積極參與國家碳交易市場建設,拓寬生態碳匯價值轉化路徑,有序推進碳足跡和碳計量、認證、評價等體系建設,提高碳匯轉化能力。

      (十二)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著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自然資源產權歸屬,搭建跨部門生態產品綜合監測網絡,建立確權登記數據庫和生態產品信息基礎數據庫,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以生態產品實物量為重點的生態價值核算試點,研究制定全省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建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探索建立具有青海特色的“兩山”轉換新模式。建立生態資產與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體制機制,開展自然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活動認證,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建設省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全面落實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完善森林、濕地生態補償政策,開展沙化土地封禁補償試點,全面完成全國首批生態綜合補償試點任務。推動建立黃河、長江等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湟水河等重要支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通過支援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方式,拓寬補償渠道,促進“保護方”與“受益方”良性互動。

      五、構建開放合作、傳承共享的愛水護水體系

      (十三)保護弘揚水文化。深度挖掘黃河文化等豐富內涵,開展文化興水行動,繁榮發展先進水文化,講好新時代“母親河故事”。加強黃河、長江等流域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利用,開展水文化資源普查,實施水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加強歷史水文化遺產保護與恢復,深入挖掘水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開展江河源文化溯源行動,完善三江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非物質文化展示傳承基地,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系統闡釋宣傳河湟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道德規范和優秀傳統。建設重大水利工程水利風景區,打造水文化長廊,培育“山宗水源”文化符號。積極開展愛水、節水、護水、親水教育,依托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濕地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要節點,開展保護“中華水塔”系列宣傳活動,發揮各類新聞媒體輿論引導作用,倡導各族群眾樹立“愛水護源”“飲水思源”“強水固源”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中華水塔”共保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十四)扎實推動流域區域合作。加強與黃河、長江、瀾滄江流域省區及青藏高原區域省區的協同合作,多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建立“中華水塔”保護共同體。聯合甘肅、四川等省份協同推進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修復,建設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中心區。聯合甘肅等省份共同開展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和黃河上游冰川群保護,協同推進湟水河全流域生態治理。加強與四川等長江流域省份開展生態保護合作,推進三江源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協同保護和修復,加強生態管護政策、項目、機制聯動。協同推進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區域間省份合作,推動建立青藏高原省區聯席會議制度,發起組建跨省區保護聯盟,形成“中華水塔”保護協同聯動、共建共治的區域合作機制。積極融入國家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推進全流域水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持續提升國家公園論壇、“一帶一路”清潔能源發展論壇、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等影響力,持續辦好國家公園論壇,推動論壇機制性落地青海,積極爭取舉辦全球性應對氣候變化高峰論壇。

      六、保障措施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統籌“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的頂層設計和組織實施,部署推進重大事項,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協調辦公室要通盤謀劃推進相關政策執行和各項任務落實。各牽頭部門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細化重點任務具體舉措,著力抓好推進實施。參加部門要密切配合、主動作為,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州)黨委和政府要建立工作機制,做到上下協同、步調一致、落實有力。

      (十六)強化制度保障。配合國家做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立法相關工作,與時俱進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立改廢釋。貫徹落實《青海省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條例》,緊跟國家涉水法律法規建設步伐,修訂《青海省河道管理實施辦法》,制定青海省河道采砂管理實施辦法。建立健全五級林(草)長制組織體系,修訂實施國家森林草原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套落實制度,構建森林草原資源保護發展長效機制。

      (十七)加大資金支持。各有關部門要結合“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重點任務和建設項目清單工程落實落地,把握時間節點確保按期完成,加強與國家對口部委的匯報銜接,力爭更多工程納入國家規劃,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優化整合各類資金,將“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建設作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方向。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拓寬融資渠道,引導各類資本積極參與,鼓勵社會組織建立生態公益基金。

      (十八)加強督導評估。將“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建設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年度重點督查工作范圍,嚴格落實保護責任,依規依紀對推進工作不力的予以通報問責。健全“中華水塔”守護人公眾參與機制,聘請“中華水塔”保護社會監督員,支持社會組織、環保志愿者等發揮積極作用。及時開展總結評估工作,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十九)營造良好氛圍。廣泛開展保護好母親河、保護好“中華水塔”宣教活動,創新生態保護宣傳方式方法,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加大對保護“中華水塔”政策舉措、進展成效的信息公開力度,開展先進典型選樹和宣傳,發揮價值引領和榜樣示范作用。全面推動保護“中華水塔”志愿服務,打造一批影響力大的志愿服務項目,發展壯大志愿服務力量,提高公眾水生態保護意識,形成群眾主動保護、社會廣泛參與、各方積極投入的“中華水塔”水生態保護良好氛圍。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性色| 中文www新版资源在线|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 a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夜夜添无码试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下载|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 亚洲 欧美|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最近2019中文字幕电影1|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227|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 中文无码喷潮在线播放|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成人无码视频97免费| 中文字幕无码AV波多野吉衣|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一本色道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 无码视频在线播放一二三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日本中文字幕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