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10年,放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而言,過去的10年,卻有著非凡的意義。也許眼下,我們還不能精準地估量出這10年對于三江源地區的生態走向將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但只要看看新長出的牧草、新恢復的湖泊、新出現的野生動物……你就會明白那里正在發生著怎樣的改變。
10年前,經國務院批準,《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開始實施,三江源工程正式啟動。同時,省委、省政府確立了生態立省戰略,三江源地區不考核GDP,把生態保護和建設列為三江源地區各級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
從此,三江源工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推進了10年。
秋訪三江源,一個最直觀、最強烈的感受就是,1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以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治黃沙,戰荒灘,育草原,保濕地,全力推進三江源生態建設。
一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的塔拉攤,原本是面積達443萬畝的廣袤荒灘,其中許多地段沙漠化嚴重,已被黃沙覆蓋。上世紀90年代,這里風沙肆虐,嚴重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公路上堆積的沙子一度有20多公分厚,214國道因此被迫改道4次。
2005年,三江源工程實施后,高原人發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向茫茫荒漠發起了挑戰,通過楊樹深栽、圍欄封育、人工補播、設置沙障等生物、工程措施逐步恢復植被。在今年實施的新項目中,當地還將自己摸索出的水槍插植法運用到烏柳種植中,數百人通過近2個月的努力,將120.8萬株烏柳成功栽進荒漠深處,成活率達到95%以上。
在塔拉灘的高處遠眺,遠處黃色與綠色的對比十分強烈,綠色部分便是已經完成治理的地區。村鎮、道路周邊地帶建起了防護帶,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以前,家里窗臺上每天都有厚厚一層沙子,天天要擦,現在明顯少了。村子周圍的綠色也是越來越多。”共和縣恰卜恰鎮下塔買村村民蔡永花說。
“僅去年我們就完成了沙漠防治11萬畝,今年的工作在繼續擴大防治面積的同時,以鞏固‘陣地’為主,采取工程措施,確保植物成活率,防止風沙‘反撲’。有三江源項目做支撐,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跟荒漠‘斗爭’下去。”海南州三江源辦公室高級工程師胡振軍說。
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針對草原創傷——黑土灘,實施了系統性的大規模治理。黑土灘是高原上呈禿斑狀的黑色裸露荒灘,遠遠望去,就像草原得了皮膚病一樣。在三江源地區,黑土灘成為一大頑疾,總面積有2700多萬畝。同時,黑土灘上老鼠肆虐,鼠洞的密度最高達到每公頃8400個,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封育牧場、人工補植、大規模滅鼠……在政府和牧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治理黑土灘工作三管齊下。同時,通過研究自然規律,掌握不同人工干擾條件下的草地生態特征,科研人員找出了可持續利用的技術方法,為治理黑土灘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今天,許多原本裸露的黑土灘已經重披綠裝。在達日縣莫日合村一塊已經封育三年的草場內,人工種植的披堿草和羊茅草長勢良好,已有五、六十厘米高,這兩種草是精心培育的高原草種,很適合在這里種植。
據了解,僅達日縣一個縣便已完成休牧圍欄草場463萬畝,人工種植飼草25萬畝,累計治理黑土灘16萬畝。雖然目前完成治理的黑土灘還不到總面積的2%,但卻為今后的工作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三江源地區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荒漠化面積減少95平方公里,項目區沙化防治點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增加到目前的38.2%。
二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一年一年推進,三江源地區的水源涵養功能也明顯增強。據統計,截至三江源一期工程完成時,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平均增加82.9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與2004年相比,10年間,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優質清潔水。
降水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為了增加降水,補充水量,氣象部門在三江源地區連續多年實施了大規模人工降雨,據統計,去年一年,通過人工增雨在三江源地區增加的降水量達到31.56億立方米,相當于22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瑪多,這個“千湖之縣”,治理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全縣4000多個大小湖泊干涸一半以上,有些湖泊甚至被黃沙吞噬。
通過恢復植被、禁牧封育等多種措施,10年來,瑪多地區生態環境逐步恢復。降水的增加使保護工作如虎添翼,在瑪多縣境內的國道兩旁,時不時能見到一個個小水洼,工作人員說,這就是未來湖泊的雛形。自從治理工作開始后,瑪多的湖泊數量逐年增加,如今已經達到了5000多個,恢復并超過了過去的水平,美麗壯觀的千湖景觀又重現在世人面前。
由于生態環境改善明顯,三江源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也明顯增加。藏羚羊、藏野驢、巖羊、野牦牛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棲息活動范圍呈擴大趨勢。在達日縣莫日合村,牧民們發現,原本近乎絕跡的巖羊、金雕、貓頭鷹等野生動物近年來越來越多,出現了野生動物與牛羊爭食的現象。而在10年前,這里還是裸露的黑土灘,是老鼠的“地盤”,如今,貓頭鷹等老鼠的天敵重回草原,生態平衡再次恢復。
“以前大家并沒有什么保護生態的概念,只是覺得小時候常見的動物怎么沒有了。后來才明白,那些動物沒了,就代表環境惡化了。現在它們又回來了,讓我們心里覺得很高興。”莫日合村村黨支部書記德多說。
普布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的一名自然保護站工作人員,在隆寶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30年。黑頸鶴是這里的“寶貝”,多年來,他和同事們一起,日復一日守護著保護區的黑頸鶴,如今黑頸鶴的數量從建站之初的22只增加267只,高山禿鷲、大天鵝等鳥類也成倍增加。
雪豹,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反映一個地區生態保護成效的“晴雨表”,2013年,三江源工程實施第8年,北京大學教授呂植率領的三江源野外科研團隊在玉樹州通天河沿岸保護區和索加-曲麻河保護區目擊到7次雪豹活動的蹤跡。而到了今年,雪豹更是頻頻“出鏡”。4月10日,一只雪豹誤闖入玉樹州囊謙縣覺拉鄉布衛村牧民家中,被牧民抓獲后放回野外。10月10日晚,一只野生雪豹大搖大擺地出現在雜多縣縣城的街道上,當地居民合力將雪豹趕回了大山。頻繁活動的雪豹,成為三江源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的明顯例證。
三
到2013年底,三江源一期工程圓滿結束,累計完成投資76.5億元,三大類、22項重點保護和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在此基礎上,三江源二期工程接力跟進,規劃總面積達到39.5萬平方公里,占我省面積的一半,主要建設內容共分生態保護和建設、支撐配套2大類24項工程,估算總投資160.57億元。
相比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涉及地域面積擴大一倍多,空間布局更加優化,分類指導更加明確。同時,根據規劃,三江源生態保護將從應急式向常態化、持續性保護升級,從以工程項目為主向組織形式和體制機制創新保護升級,從單一生態保護目標向尊重文化、保護生態、改善民生的試驗區建設綜合目標升級。目前,二期項目順利推進,已防治草原鼠害4670.6萬畝,封育面積32.5萬畝,沙漠化土地防治面積4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51平方公里。
10年,一點一滴的成績來之不易,充分體現了從國家到地方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也凝聚了無數三江源工程工作人員的心血,我們相信,再過一個10年,或許更久,三江源的前景會更加美好。
數字點擊
我省自然保護區占全省總面積的30.2%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80.54萬公頃,占我省總面積的30.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處,總面積為2062萬公頃,可可西里和三江源是我省最重要的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同處在三江源區,面積占三江源區總面積的49.9%,涵蓋了三江源區生態價值最高,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需要保護的生態區域。
“十二五”我省林業投入115.45億元
記者從省林業廳了解到:“十二五”是我省林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其間,先后落實各類林業建設資金115.45億元,累計人工造林372.1萬畝,封山育林419.39萬畝,治理沙化土地556.88萬畝,種植枸杞43.95萬畝,林業經濟產值從2010年的7.49億元猛增到42.94億元。
布哈河國家濕地公園總投資達8926.3萬元
布哈河是青海湖的“母親河”,建設期限為7年的布哈河國家濕地公園分布在天峻縣境內布哈河河谷,濕地公園范圍東起天峻縣與剛察縣的縣界(下游方向),西至天峻納爾宗(上游方向布哈河出山口),南北介于315國道、南天木公路和北天木公路之間,建設總投資為8926.3萬元。
海西公益林補償面積占全省36.07%
“十二五”期間,重點公益林中央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的實施,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制度保證和資金來源。全州納入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范圍的國家重點公益林面積由2010年的1389.4萬畝增加到目前的1834.03萬畝,增加了444.63萬畝,占全省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面積的36.07%。
烏蘭森林覆蓋率16.62%
“十二五”期間,烏蘭縣人工造林2.55萬畝,封山育林4.5萬畝,經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全縣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又快又好發展,全縣森林面積已達21.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6.62%。生態狀況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