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著名實力派農民藝術家李積成的藝術人生)
——俞發慶
早就對農民藝術家李積成先生追求藝術的經歷充滿好奇,一年前就想寫一遍關于他的文章,因他太忙又不愿意宣傳自己,多次被委婉拒絕。本文多是和他身旁的人了解,并查閱報刊、網絡和電視的報道和與他多次近距離接觸得到證實,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農民藝術家的風采,以及他追求藝術的曲折歷程。由于受他的執著樸實的精神和低調謙虛的作風的感動,筆者也有幸申請加入了“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成為一名會員。能加入到這個充滿鄉土氣息和人文味的大家庭,見證了協會的發展過程,并用文字記錄了協會的點點滴滴,盡了一個會員應盡的責任深感榮幸。
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于2010年10月在青海省樂都縣由中國實力派農民藝術家李積成(書畫雕塑家,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樂都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樂都縣碾伯鎮徐家沙溝村委會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等,香港國際華人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兼青海省分會主席,中國翰林院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南涼古建筑及園林彩繪雕塑協會主席,海東市樂都區愛心媽媽刺繡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等)全力打造下注冊成立,協會經過三年發展會員已達700多人,目前本縣的會員分布在各鄉鎮和各民族,并已遍布到西寧、平安、民和和互助等海東地區,以及湟中、大通、西寧市、海南州、格爾木、甘肅蘭州和天?h,以及四川成都市。會員年齡最高81歲,最小16歲。協會目前已有高店鎮、壽樂鎮和高廟鎮三個分會,洪水鎮、瞿曇鎮、達拉鄉、共和鄉、峰堆鄉等幾個分會正待成立。
協會主席李積成先生自幼喜愛書畫藝術,尤其對雕塑頗為研究,對中國傳統書畫、雕塑的作品表達深有體會。作為一個民間藝術家,從六歲開始學習繪畫,12歲繪畫壽材以來,在假期長期從事民間繪畫、書法、雕塑藝術為生,對藝術的造詣完全來自于刻苦自學和對勞動人民生活的深刻體驗。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在創作上刻苦鉆研,在民間繪畫的各個領域突破傳統禁錮,大膽創新,銳意進取,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尤其是在民間故事畫和雕塑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在本省各地從事各種民間繪畫、書法、雕塑,并在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地從事過對寺廟、亭、榭、坊、唐卡、壁畫的繪制工作,具有熟練的民間繪畫才能,精益求精的雕塑技藝,不拘一格的書法風格。他曾多次參加省內外及國家級藝術大賽并獲各類獎項,書畫作品被省內外書畫愛好者及東南亞等地的收藏家收藏,尤其在2010年6月代表青海省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書法作品《將進酒》獲獎,并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繪畫作品《二十四孝圖》獲獎,收藏價達46萬。201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還我釣魚島”首屆中華“愛國杯”書畫作品大獎賽中,他的書畫作品《蕩平賊寇揚我國威》《中國魂》等獲金獎。書法作品《滿江紅》《蕩平倭寇揚我國威》被《人民代表報》社收藏。同時“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家協會”給他鑄高六十公分的刻有“中華杰出藝術家”半身銅像一尊。2013年7月5日,中華文化藝術推廣聯合會藝術品鑒定評估工作委員會鑒定評估書法類藝術作品市場價格為每平方尺兩萬元,繪畫類藝術作品市場價格為每平方尺兩萬五千元。鑒于他在藝術領域方面突出的成就,被中華人民美術網特聘為“中華人民美術網理事”,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與高度評價。因此特薦被中華人民美術網、精典生活雜志、中華節會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會聯合推薦為精典生活雜志正刊“封面人物”的宣傳。
作為一個農民書畫愛好者,他在高中畢業后走上了以書畫為生的道路,自學了好幾所美院的課程,為以后從事書畫雕塑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F主要從事繪畫(民俗畫、民間故事畫、佛道故事畫、壁畫、神佛像、唐卡、羊皮畫、風景畫、人物畫、廟宇、壽材、亭、榭、坊、祠堂、過廊);雕塑(神佛像雕塑、雕刻、園林雕塑、城市雕塑、景觀雕塑、浮雕)、根雕、玉雕、木雕和石雕;書法(篆書、簡帛、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工藝品制作(皮影戲、盆景、);收藏(字畫、奇石、古玩等)。
樂都自古是文化大縣,農業人口達20多萬,樂都的文化發展首先是農民文化的發展,但由于各種原因,幾十年來樂都文化逐漸走向衰落,尤其農民藝術瀕臨滅絕,民間繪畫人才沒經過專業培訓,好多人員由于難以維持生計,改學其他技術。作為一名有志獻身文化藝術事業的農民藝術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李積成從小就有一個心愿創辦農民藝術團體,把我縣的民間藝術事業發揚廣大,使農民藝術家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按他個人的話說:“農民書畫協會是農民藝術家展示個人才能的平臺”。為了讓樂都文化走向繁榮,他開始了創辦“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的艱難歷程,并于1997年對樂都縣農民藝術做過為其四個多月的考察和調研,并召集一些民間藝人就此事征求意見和進行協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都因資金不足等各種不利因素的制約,最終未能如愿,但是他的執著的追求從未停止,也從未因時光的流逝而沖淡。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2010年,他個人做了充分的準備,又召集一些民間藝人多次醞釀協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并在我縣文化名人毛文斌、張超靜、陰漢武、郭維貴、逯登文、王惠平、陳文祥等同志及協會副主席應洪俊、黃元銘和張生華等的大力支持下,自己出資終于于2010年10月創辦成立了“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本協會組織農民藝術家及書畫愛好者定期舉行藝術展覽,承攬大中小型古建筑及園林彩繪、雕塑等工程,把“繁榮我縣的文化藝術事業、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藝術素質、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為繁榮祖國的民間藝術事業做出貢獻”作為最高目標。
書畫協會成立后,面臨著發展會員、落實辦公地點等很多困難和問題,為了吸收各村文化藝術愛好者,他親自開車從早到深夜忙個不休,有時到家已是天亮。有時為了一個會員,親自開車到四五十公里的腦山地區連跑三四次。有時農民不理解他做的一切,認為在搞非法傳銷和其它不正當的職業,有時也被逐出門外,又因山路崎嶇不便夜行,只能在車里將就一宿。有時到腦山地區發展會員碰上陰雨天氣,大霧封山,能見度不到五米,只能是慢慢摸索前進,很短的一段路要走上大半天,有時由于霧大迷失方向走錯路,不得不再花冤枉的時間尋人問路;有時一天到晚喝不上一口水,吃不上一頓飯,到家已是又累又餓到黎明了,有時由于遇上大雪天氣只能徒步前行,但是他從未被眼前的困難所壓倒,他對農民藝術事業的追求絲毫沒有改變。在農村他找德高望重的村民和村干部,對不理解的群眾多次做工作,并現場給他們寫字作畫,如畫素描肖像、速寫、繪畫鞋墊、書寫中堂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所作所為終于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在發展會員的三年歷程中,有好多農民藝術愛好者聽到有這樣一個能將大家組織到一起,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協會,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他們開始義務到處介紹協會和發展會員,為協會的發展出謀定計,這是他受到很大的感動,更加堅定了辦好協會的信心。尤其每當遇到藝術大展時,為了擴大宣傳,讓全縣群眾知道這個消息和來參觀展覽,他不分晝夜的貼廣告,親自駕車到全縣各個鄉鎮,尤其是腦山地區也不放棄,把廣告貼到了全縣的各個村落,是當地群眾甚為感動,為參觀藝術大展搞好了宣傳,提升了協會的聲譽。在每次參展期間,好多群眾自愿申請報名參加農民書畫協會,使協會的會員人數劇增。
三年來,他跑遍了樂都的山山嶺嶺、溝溝洼洼,發展漢、藏、蒙、土、回和撒拉等各民族會員300多人,讓書畫協會終于有了新的起色,協會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樂都的大街小巷、窮鄉僻壤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協會成立后,由于沒有外來資金和項目的支持,所有的開支都來自于他從事書畫、雕塑所得的微薄收入。2012年6月,李積成在樂都東關村租賃一間裝裱室,由熱心于文化藝術事業的陰漢武先生無償提供辦公室一間,終于讓農民文化事業走向正規發展渠道拉開了序幕。雖然協會的發展面臨著重重困難,但他從未氣餒,從不灰心,對會員總是不厭其煩的耐心指導,對會員的作品總是賞識評判,使會員對自己的藝術追求更有信心。對會員的字畫裝裱都很優惠,裝裱所得也全部用于協會發展。裝裱室“陶然居”每天出入的人員絡繹不絕,他們在這兒不僅學到了東西,而且受到了藝術的熏陶,使這兒逐漸成為農民藝術家和愛好藝術的人員交流和學習的中心,這種場面在我縣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為樂都農民藝術走向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
至2013年8月,由于協會的名聲不斷提高,不同行業的藝術人才紛紛慕名加入,會員人數已達700多人,他們中有教師、軍人、工人、企業家、國家干部、退休職工等,他們的職稱有大學教授、部隊軍官、高級農藝師、高級教師和致富能手,有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美協會員、國家畫院會員、青海省書協美協會員、樂都縣書協美協會員等,為協會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使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成為以農民為主體群眾藝術團體。作為協會的領導,為了協會的工作,他每天都為自己的理想忙碌著,忙得不亦樂乎。在他眼里忙是一種功德,付出是一種快樂。隨著協會的不斷壯大,開支越來越大。說起這些,他雖然深感力不從心,但是為了他心中的理想,他對自己付出的一切無怨無悔,對未來他只是表示繼續奮斗,做得更好……
協會自成立起就已設立了主席團,制定了章程,一年舉行一次理事會,五年舉行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所有關于協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都有主席團和理事會民主磋商決定。他對會員的藝術和生活都給予指導和關注,凡會員遇到重大的不幸和困難,協會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真正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為了提高學員的業務水平,協會每年舉行一次才藝展評和業務綜合考核,對獲獎會員頒發榮譽證書。對交通不便和其它原因來不了協會的會員,他率領協會領導親自開車上門頒發,真正將協會的溫暖落實到實處,使好多農民藝術家捧著這沉甸甸來之不易的榮譽激動的熱淚盈眶,這一幕幕感人的場面使他更堅定了把協會做大做強的信心。
協會的農民藝術家以傳承和自學為主,沒有進行過專業訓練,他們的水平和綜合素質有待于提高,由于資金不足,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和活動地點,不能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這就制約了協會發展的速度,相信在當前文化大繁榮的歷史背景下,協會將會與時俱進有更好發展的機遇,為進一步把祖國的民間藝術事業發揚廣大做出貢獻。協會以農民藝術家為主,發揮民間藝術潛能,培養下一代,創造出以本縣歷史文化、人文、地理為主體的藝術作品,如:史前彩陶文化(柳灣原始墓地出土的大量彩陶),瞿曇寺(明朝洪武年間修建的與北京城相仿的故宮,人稱“小故宮”)古跡文化,冰溝絲綢古道和唐蕃古道,西來寺(明朝萬歷年間修建),關帝牌坊(明朝萬歷年間修建的“八卦綽斜”),城隍廟(始建于宋朝),金山寺(始建于清朝初期),魯班亭,破羌城(西漢時期),武當山(始建于北宋年間)南涼古城(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央宗寺,鹿角哇寺(始建于明朝),昆侖山道觀(始建于1916年),九寺掌道觀、石溝寺(明代萬歷年間)、馬營寺(清乾隆五年)、陽關寺(明朝永樂年間)、藥草臺寺(明萬歷四十七年),馬營黑古城,南山射箭,北山賽馬,南北山花兒會,九曲黃河燈會、下王家、馬家營火龍節等。
2013年8月26日,在海東市樂都區的歷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在區中心廣場舉行的文化部和中國書協對樂都區“書法之鄉”的授牌儀式上,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派出了100人現場書法才藝展示方隊,在秋日陽光的照射下,身著統一的白色襯衣和深藍色褲子,佩戴胸牌的農民書法家顯得格外耀眼,他們揮毫在宣紙上,寫出了一幅幅精美的書法創作,寫出了自己對書法藝術無限熱愛的執著的情懷,不時引來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使授牌儀式達到了高潮。儀式結束后,他們在觀眾的要求下,為觀眾義務書寫書法達兩個小時之久。與其同時,在舉辦的“民間刺繡精品展”和“大型書畫藝術展”兩個展廳更是人頭竄動,擁擠不堪,場面十分熱鬧。參展的刺繡作品有1286件。書畫作品有770多件。你看那一件件出自婦女之手的刺繡作品,一針一線的針法擺布和構圖格局,加上各色的彩色絲線,真是神來之筆,使觀眾嘆為觀止,贊不絕口。那一件件出自農民書畫家之手的精美的作品,使文化大縣的觀眾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當天有四十多幅作品被書畫愛好者收藏。這次活動不僅使授牌活動圓滿成功,還給群眾獻上了一桌豐盛的文化大餐,并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自從開展以來,參觀群眾每天絡繹不絕,參展作品受到群眾的極大好評,受到中國書協領導和省政府、海東市政府、區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使這次授牌儀式上的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為樂都區“書法之鄉”的授牌儀式圓滿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次授牌儀式期間的展覽,極大地提高了協會的聲譽,群眾踴躍申請加入協會,光榮的成為協會的一名會員,為協會的發展壯大增磚添瓦。
李積成有一個奮斗目標,在樂都縣各個鄉鎮都成立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分會,在他和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領導的帶領下,成立協會下屬公司,使我縣的農民藝術走向市場,走向產業化,使農民藝術的發展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并在我縣成立“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分會”“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家協會分會”“世界民間藝術家協會分會”等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機構落戶在這座古城,舉辦各種國際和國家級藝術大展,讓農民文化走向世界,使樂都這座歷史名城真正成為藝術的搖籃,藝術家的樂園,使樂都區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大縣,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做出貢獻。
2013年10月 俞發慶
(注:由于樂都縣正在拆縣建設,故從2013年6月改名為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樂都縣南涼農民書畫協會改名為“海東市樂都區南涼農民書畫協會”目前會員已有1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