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書法界,關于傳統書風與“流行書風”爭奪書壇主導地位的爭論早已不是新鮮話題。眼下,關于“流行書風”、“民間書法”的文章紛紛見諸報端,褒貶不一,爭論不止,難見高下。我們無暇顧及孰是孰非,倒是應該認真探討一下到底什么是傳統書風和“流行書風”,進而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對傳統書風和“流行書風”的全面、客觀的認識。
關于書法傳統和傳統書風。
在書法界,絕大多數人都不否認傳統的重要性,但卻對傳統缺乏足夠的全面的認識,很多人對傳統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傳統技法的層面上。事實上,只要我們較深入地研究一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就會認識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書法傳統,除包括傳統技法(筆法體系和結構理論體系)外,它還應包括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不關照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大文化環境下的人文精神,并和古代豐富的書法理論相結合,我們對書法傳統的認識就會是膚淺的。技法理論和古代人文精神是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缺乏對書法傳統的完整認識,往往成為阻礙眾多的書法學習和創作者只能停留一定層次上不能提高的重要桎梏。在這里,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書法傳統和傳統書風不完全是一回事。書法傳統的概念要大一些,泛指歷史上各種書法及其書法精神(而不僅僅是作為典范的那些法書),具有豐富的技法體系和理論體系。而這理論體系作為整體書法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必然與當時社會、歷史的大文化環境息息相關。譬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而傳統書風可以理解為在繼承傳統書法精神的基礎上形成的書法風氣和時尚。在這種風氣和時尚中,傳統書法精神仍然占主導地位。顯然,書法傳統與傳統書風之間并不矛盾。其間的關系是揚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在書法傳統中,有多種書體幾度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諸如秦統一文字后的小篆,隸書的成熟形態“八分”體,“二王”書法及其流派,唐代楷書等,是書法傳統中最為光彩奪目的精髓部分,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
關于“流行書風”。
在書壇,現在往往把“流行書風”、“民間書法”看作新生事物來對待。誠然,“流行書風”、“民間書法”是隨著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掀起的“書法熱”的蓬勃發展,一些有膽識、有“想法”并且熱衷于書法事業發展的群體不滿足于由傳統書風一統天下,書壇可能面臨沉寂的局面,紛紛面向古代非“正體”的民間流行書法,汲取其有價值的營養以豐富自己的創作,從而活躍書壇,帶動嶄新風氣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書法現象。但它也絕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這里,我們也應該明確“流行書風”與“民間書法”的區別。“民間書法”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區別于“官方正體”的民間流行體書法,古今如此。自古以來的小篆、八分、正(真)書,成熟形態的行草書無一不是由民間流行體發展、演變、加工、整理而來。而民間書法中的某些成分(如真率、質樸、自然)正是書法創作的最高璄界所需要的。“流行書風”,這個名稱本身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但是我們不能把它當成完全意義上的新生事物。正確理解“流行書風”應該把握以下幾點:第一,“流行書風”不排除傳統,傳統書法仍然是“流行書風”汲取營養的對象,只是傳統書法在這里失去了主導地位。第二,“流行書風”注重個體差異,注重個性發揮,注重自我情感張揚。第三,“流行書風”具有群體可接受性。這里的“群體”是指懂得書法并且不排除“流行書風”的群體。也就是說,“流行書風”也受必要的尺度限制,也要遵循藝術規律。不具備群體可接受性,這樣的“流行書風”也是無法“流行”起來的。
傳統書風與“流行書風”之間。
前面已經談到,“流行書風”與傳統書風之間是存在繼承性的。它們之間并無矛盾,在我看來,它們之間存在著“源”與“流”的關系,通常傳統書風是“源”,“流行書風”是“流”。從歷史的角度看,傳統書風與“流行書風”往往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傳統書風一定是可以流行的,誰又能否認傳統書風在一定程度上所具有的這種“流行書風”的性質呢?而“流行書風”也是可能發展成為傳統書風的。在中國書法的演進史上,曾幾度出現過書體書寫程式化的現象。如篆書字體由大篆發展演變為極端工整、對稱的小篆;早期隸書發展演變為成熟形態的“八分”體;正(真)書體發展演變為極端法度化的唐楷。這些發展演變的過程本身,就是首先由民間流行體開始的,這些民間流行體我們也可在廣義上稱之為“流行書風”,其發展演變的結果是成為官方“正體”,成為傳統書風的精髓,并且和自唐代被推崇為中國書法至尊的“二王”行草書及其流派為主的行書、今草,唐代興起的狂草等,共同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經典。但是,在這樣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一方面,每一種書體都達到了其藝術的巔峰,為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建立了不同階段上的里程碑。另一方面,諸如小篆、“八分”體、唐楷等書體在書寫上的高度法度化乃至程式化,又限制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對每一種書體藝術創作風格的多樣性、豐富性和書寫上的靈活性以及個性發揮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每當這種時候,書法藝術(書體)又呈現迂回發展的特征和規律。即一種程式化書體又會在該種書體的民間流行寫法中找到新的發展演變方向,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書體。如小篆的民間流行寫法逐漸演變為隸書,隸書的民間流行寫法逐漸演變為楷書。所以,流行的可以演化為傳統的,進而成為經典,而經典是必定會永遠流行的。
如何對待“流行書風”?
應該說,“流行書風”應時代潮流而生。在當今社會,書法藝術得到空前繁榮與發展,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危機。許多有識之士在同時考慮著一個問題:書法藝術向何處去?具體而言,前面談到,小篆之后是隸書,隸書之后是楷書,而唐楷又使楷書藝術達到了巔峰。那么唐楷之后又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至今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可以設想,書體是否還繼續演變、如何演變呢?行書藝術在“二王”及其流派那里達到了“盡善盡美”,我們是否還能突破、怎么突破呢?這些問題,任何個人、任何群體的主觀臆測是無法回答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它們面前,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不斷的探索、嘗試。從這個意義上說,“流行書風”也好,“民間書法”也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我們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輕易否定。在眼下的討論中,對于“流行書風”雖然也頗有微詞,但尚能得到某些方面的肯定;但是對于“民間書法”卻是毫不留情的,稱其為“粗糙書法”,一無是處,大有徹底否定、全面封殺之意。這不是科學的、客觀的態度。古代“民間書法”中,有很多可供我們汲取的成分。今人對古代“民間書法”做一些探索、挖掘,從中找出藝術創作的靈感,無論成敗得失都應該是有益的。并且有時是得是失、是成是敗也是不好定論的。
“筆墨當隨時代”,每個有志于書法藝術事業的人都渴望找到自己的追求與我們這個時代的切合點。時代也呼喚探索與創新,我們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書法藝術才有生命與活力。但是,探索的路還很長,創新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在我看來,有一點卻是明白無疑的,那就是,傳統是我們唯一的參照系。只要我們每個書法人都投入其中,書法藝術走向何方——歷史也唯有歷史是一定會做出決斷的。(原載《書法研究》2003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