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不僅有巍巍的昆侖山,神奇的三江源,著名的青海湖,廣袤的大草原,而且有著非常獨特的山川景觀,冰封莽原,還有天風流韻,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從某種意義上講,青海是孕育畫家的一方風水寶地,是畫家的天堂。在古城西寧有一位著名畫家,他就是被原中央美院副院長朱乃正稱為“用心作畫的人”,也是我國心象派的創始人、中國功畫第一人——王新民先生。
1972年,王新民的第一副油畫《參軍》問世,赴京參加全軍美術展覽,并刊載于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報刊,受到了不少名家、名師、同行的稱贊,這更加堅定了他走藝術之路的決心。1983年,王新民參加了中國美術家協會青海分會在玉樹州舉辦的高級創作進修班。在戴澤、文國璋、吳長江、方增先、喬十光等名家的指導下進行基本功訓練和實地寫生。隨后又從師肖峰、全山石等名師。通過兩次進修研習,王新民對歐美、俄羅斯油畫以及趙無極大師中西合璧油畫的理解和實踐,在新的起點上有了重大飛躍,并且在后來的實踐中創出了新的觀念、新的路子和新的表現手法,開發出新的畫種——功畫。
從20世紀90年代起,王新民在繪畫方法上進行了創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并結合自己在報刊美術創作中的實踐,逐漸悟出了無意識畫法。對硬筆、水墨以至水粉、油畫都做了普遍探究,產生出了一種與平常審美情趣不同的繪畫形式,并且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贊賞,他將這類作品定名為“功畫”。因其繪畫觀念、作畫方法、畫面效果、審美情趣等與常規繪畫明顯不同,獨成一體,通常被認為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新的畫種。
1987年,王新民用無意識畫法創作了一副《風景這邊度好》,作品發表于1988年第十期《青海湖》雜志封底。1989年參加了青海省進京美展后,由青海美協收藏。這是一幅標志性作品,這意味這我國又一個新的畫種——功畫由此誕生。1991年,王新民創作的油彩功畫《呵!可可西里》,它與常規繪畫在想法、畫法、和工藝流程上截然不同。隨意而不加雕琢,自然而不修邊幅,體現了無意識畫法的極大的自由性。接著他有創作了《湖畔》、《晚霞》、《夢步絲路》等油彩功畫。特別是《夢步絲路》,從技術上看,完全是“刀筆”油畫,與摩崖石刻有著工具上的類同:在色彩方面,則更多地繼承了印象主義在外光探索上的成就。但就畫面效果上看,抽象主義滲透在主體與背景上的各個部分,而中國畫論中的“神韻”又當仁不讓地統攝了通體全局。因而,該畫具有古今交融和中西合璧的品格,在現代繪畫藝術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新民先生獨創的心象派功畫,是一種現在思潮和意識流的文化藝術。它取東西方繪畫藝術之精華,集古今現代書畫和社會科學之大成,是他從幾十年的美術創作體會中,以深厚的油畫功底及豐富的色彩意識,在繪畫中大膽創新的運用。在他的水墨功畫中借中國書法、繪畫形式、以及水墨無窮變化構成了節奏。韻律渾然一體的神奇效果,并賦予深刻的內涵,是中國畫的空前的創新。
功畫不同于其他畫種,它是作者對藝術、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從大自然的風云氣象,奇石、怪根和沙畫、巧雕、摩崖石刻的借鑒中,心生頓悟,再造第二自然,進而挖掘、提煉,點石成金。它以無意識啟筆,充分調動潛意識完成作品,其中凝聚這作者對事物的細心觀察與研究,進而大膽地創立了繪畫的“畫坯”理論,突破了中國畫“意在筆先”的程式。在無極之中隨心變化,在無法之中另立新法。把中國的傳統繪畫與書法有機而又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主體的、形象的、重疊的、多維的無限變化畫面。奇思妙想,稀奇光怪,運筆流暢,妙在一瞬,往往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絕妙之筆完成心象的再現,趣味無窮。
2001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王新民美術作品展”在博納廣場青海美術家畫廊成功舉辦,展出了王新民先生自1960年以來創作的水彩、水粉、油畫、國畫、版畫、功畫、書法等共158幅作品。
青海省人大常委話副主任、九三學社主委宋彭生,青海省委宣傳部長曲青山,《青海日報》總編輯趙得錄,青海美術家協會主席左良等省、市有關領導及各界名流參加了王新民的“美展”開幕式。其代表作《借馬》、《會見》、《訴訟序幕》、《嵯峨緝兇》《精氣神》的等作品獲得了高度評價,特別是他的代表作功畫《精氣神》更是受到了參觀者的好評。《精氣神》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畫為字增色,字為畫添彩。可以說,此畫是書與畫的珠聯璧合,是書與畫的絕妙二重唱。
記者在采訪王新民何謂“功畫”時,王新民先生說:“功畫只不過是對無意識畫法所成就的繪畫作品的取名,名正則言順也。功畫之功,乃繪畫的基本功。”繪畫的基本功按趙無極先生的說法,就是中國書法與西洋素描。這一見解,深刻而精到,足以使偏執者思考一生。功畫其實縱跨并超越了既有的用工具材料和形式風格劃分畫種的概念,它是一種認識論、方法論。它突出的特點是“發現”,創作者在“畫坯”中發現,觀眾是在作品中發現。它可以中硬筆、水墨、水彩、水粉、油彩等任何工具材料去完成,它可以是油畫、水墨畫、彩墨畫、無筆畫等。妙在它能有效的表現所謂主題先行、主題中行、主題后行的各類美術作品,一改常規繪畫的程式和畫面效果,具有的新的風格和品位。“傳統入復出,創新底蘊深,功夫在畫外,筆端顯靈性。”這便是王新民先生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達到的境界。
有耕耘就有收獲。40年來,王新民先生創作了數千幅各類美術作品,其中一些主體性油畫作品在北京、上海、沈陽、鄭州、成都、長沙、濟南、西安、蘭州、西寧等地與觀眾見面。《參軍》、《全家合影》、《借馬》、《風景這邊度好》分別在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發表于《人民日報》等多家報刊。他的繪畫作品和美術評論文章曾分別獲部省級優秀作品獎。他的字畫被收入《中國美術家名人錄》、《中國美術辭典》、《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1949~1989年中國美術年鑒》、《1992中國美術家》、《會寧縣志》、《走向世界的中國(專家學者寄語篇)》、《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簽名鈐章藝術總攬》等辭書。
王新民先生雖已年逾花甲,但他仍“壯心不已”,沒有在成績面前止步,沒有在榮譽面前陶醉。他仍在默默的筆耕不止,為開創中國書畫新領域,為把他獨創的中國功畫發揚光大,在努力追求著、探索著。(非兒 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