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趙建成先生其人其畫
作者:趙建成 點擊:51 時間:2011-8-15

近日,趙建成先生創作的《蔣兆和像》在北京瀚海春季大拍上再掀波瀾。該作品被場上數位買家激烈競價后,以75萬元的高價落錘,加上繳納拍賣行的傭金,每平尺的成交單價超過了10萬元。
趙建成先生生于1949年,現任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他的輝煌經歷可追溯至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中,趙建成先生創作的《鋪路石》一舉奪得大獎,該作品隨后即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并多次公開展出,最近的一次是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美術大展”中。《鋪路石》之后,趙先生更是一發而不可收,在國內外屢獲大獎——國內最重要的全國美展第七、八、九、十屆均榜上有名——25年連中五元,這一空前的獲獎紀錄成就了中國畫壇的一個神話,也清晰地寫下了趙先生的藝術軌跡。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成熟的耳順之年的藝術家,卻經常被人誤認為在中青年之列,這不免令人遺憾。但筆者以為,其原因也恰是趙先生作人、求藝之精髓所在,筆者根據與趙先生相識多年的印象總結了三點:其一,他為人低調。雖然有著別人夢寐以求、可資張揚的資本,但他始終保持著一顆樸素、真誠的心,從不以大畫家自居。其二,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姿態。趙先生在創作中不斷求新求變,作品總是透露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縱觀其近幾年的作品,其用筆用墨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大美不言的狀態,但趙先生仍不滿足,說“我還有很多想法沒畫出來”。其三,他形象俊朗,走起路來健步如飛,擁有著令同齡人羨慕的健康狀態。可以說,正是以上三點,使得趙先生能夠在藝術道路上心無旁騖地追求,終成大器。
認識趙先生的人都說他像一位“獨行俠”,同時也是這個浮躁年代少見的“苦行僧”,一旦沉浸在自己的藝術王國,他便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他一天的日程非常簡單:通常是早上10點到畫室開始工作,直至晚上10點離開,一日兩餐自帶盒飯。試問當代社會還有哪位大畫家保持著如此冷靜的創作狀態?又有哪位畫家能在名利面前如此淡泊?趙先生從不關心市場,認為畫畫是他的本份,能夠對中國畫創作有所貢獻是他的使命。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多年的潛心磨礪使他的藝術水準已臻化境,雖然他本人沉潛多年,但作品在拍賣行一出現,便立即受到大批藏家青睞,呈現了一種“王的姿態”。
趙建成先生的畫作主要分為三大系列,分別是大師系、少數民族系和仕女系,本次上拍的《蔣兆和像》為“大師系”中的一幅。蔣兆和先生是一位偉大而崇高的悲劇藝術家,他一生對藝術的追求慘淡而艱辛。趙先生創作的《蔣兆和像》中,蔣先生半坐在石墩上,清癯的面龐,如炬的目光,一根拐杖、半支香煙,簡潔的畫面中以剛勁、利落的直線條,把老先生倔強的性格、不屈的精神刻畫得入木三分。
更可令人玩味的是,這幅作品恰可以清晰地看到趙先生對蔣先生畫風的繼承和發揚。蔣先生開創了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西畫之長的先河,集中國傳統水墨技巧與西方造型手段于一爐。而作為第三代中國人物畫的領軍人物,趙建成先生的水墨人物以抽象的筆墨塑造了生命的真實。他的繪畫是寫意的也是寫實的,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無論是人物的造型,還是傳統筆墨的運用,都在蔣先生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是金子總要發光的,雖然在當今之世,許多人隨波逐流地用“耳朵”來收藏;但筆者堅信,隨著大眾對藝術理解的日益提高,“趙建成”將征服更多人的眼睛乃至心靈,在中國畫壇贏得更廣泛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