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希望受到表彰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珍惜榮譽、保持本色,繼續努力、再立新功。”4月28日,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結束后,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始終縈繞心間。
當晚,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格爾木分公司安全質量環保部副主任余建昌載譽而歸,佩戴著朱紅綬帶,凝視著胸前的全國勞動模范獎章,昆侖山的風沙在他堅毅的面龐刻下印記,這份殊榮見證著他在海拔2900米的高原戈壁深耕清潔能源事業的十二載春秋。
當灼熱的陽光鋪灑在格爾木無垠的荒原,一塊塊光伏板宛若鑲嵌在大地的藍色矩陣,熠熠生輝。2011年,余建昌在茫崖市花土溝鎮實習期間與這座光伏之城的驚鴻一瞥,便在心底埋下了理想的種子。待到擇業之際,這顆蟄伏已久的種子破土而出,指引他毅然奔赴格爾木,或許未曾想到,自己將成為國家“雙碳”戰略的踐行者。
“打小在山里長大,畢業前還住著土坯房,能進入黃河公司開啟我的職業生涯,心里滿是感激。”余建昌回憶起2013年7月入職那天,書包里滿載著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書籍與題庫,雖說那些知識和光伏行業不算對口,但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小伙子眼里閃著光:“新能源產業當時尚在萌芽,但我認定這是值得畢生奮斗的領域。”
“剛來黃河公司,我白天研習規程,夜晚化身‘設備衛士’,每晚承擔起12臺集中式逆變器及光伏子陣的清潔工作。這些逆變器堪比五臺冰箱堆疊,我們需在昏暗、塵埃遍布的環境中細致拆解與清掃。七八月間,蚊蟲肆虐,加之潛在的觸電風險,使得這項工作尤為艱巨。常常要從晚上八點忙碌到凌晨兩三點,甚至通宵。為的是搶抓光伏夜間停發時段,實現‘度電必爭’。這看似艱苦的三個月經歷,卻讓我快速掌握電站設備知識,為我在光伏領域的深耕細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余建昌想起剛入職場的樣子,歷歷在目。
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間,我見證格爾木夏日哈木鎳鈷礦智慧能源系統的投產運行。這個礦區環境條件較格爾木分公司更為惡劣,但也是這里,讓我拓寬了儲能知識,有效拓展了自身技術視野。”
面對世界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格爾木20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的運維重任,余建昌在見證團隊晝夜鏖戰的常態后,自主研發Excel數據關聯系統,將傳統人工統計模式升級為智能分析平臺。這項看似簡單的技術改造,卻極大縮短了電量數據計算時間,提高了數據統計的準確性,減輕了大家的工作壓力。
在應對雙軸跟蹤系統組件轉換效率偏低的挑戰時,他自主設計施工方案并組織落實,完成235組雙軸跟蹤組件更換,實現單組發電量提升約330%。
針對電站子陣發電單元頻繁出現故障的問題,他帶領團隊深入技術攻關,通過研究逆變器軸流風機運行規律,發現原有直接更換整機的處理方式成本高昂,當得知同業單位有維修案例后,他主導拆解設備進行逆向分析,成功鎖定軸承損壞這一核心癥結。采用單價數十元的軸承替換代替整機更換方案,在確保設備可靠性的前提下,每年節約維護成本6萬元,顯著提升逆變器運行效率。此外,牽頭構建安全生產標準化框架,系統完善30余項管理制度規范。組織編制43部設備技術規程,完成25冊電氣設備圖冊繪制,為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技術保障。相關創新實踐有效支撐公司多座電站獲評“全年無故障光伏電站”“全國大型光伏場(站)勞動競賽優勝場(站)”等多項行業榮譽。
2018年,余建昌在分公司光伏職業技能比賽中獲獎后,積極鼓勵大家外出學習,并將新儀器操作要領拍成視頻,實現操作可視化,供團隊內部交流研討;2020年,創新性采用二維碼促進班組信息化建設,實現從紙質臺賬到“設備身份證”的轉變,做到提質增效;2021年,為防止檢修斷路器誤操作,保障檢修安全,他還自主創新發明塑殼斷路器檢修防誤操作裝置,獲三項實用新型專利……
正是憑借這種鉆研精神,他通過創新發明攻克多項技術難題,為清潔能源事業發展作出卓著貢獻。先后獲得青海省現場質量管理先進個人、青海高原工匠、國家電投技術能手、青海省第十八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技術狀元及首屆全國光伏技能競賽個人二等獎等榮譽,被授予中央企業勞動模范稱號……這些榮譽對青海省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和國家“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當記者問及堅守戈壁的信念之源,余建昌望向窗外綿延的光伏海洋:“每塊組件都是時代的拼圖,我們既是安裝者,更要做永不停息的‘追光者’。”暮色中的光伏矩陣泛起粼粼波光,宛如是獻給奮斗者的勛章,見證著新時代勞動者在新征程上書寫的壯美詩行。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