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
近年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將村(社區)作為鄉村振興治理提能的主陣地,創新“改造服務場景、提升民生溫度、新建治理載體”三維模式,通過整合481萬元專項資金,開展村社“十有”工程,推動基層陣地從“單一辦事點”向“綜合服務體”蝶變,以“小陣地”托舉起“大民生”。

民生服務提質增效 構建便民“暖心港”
“以前辦理各項事務要從鄉里到縣里,現在大廳里轉個身就全辦妥了!”海晏縣甘子河鄉牧民索南多杰舉著剛辦好的社保卡,豎起大拇指。
在村社“十有”工程建設中,海晏縣通過構建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將草原補償、醫保繳費等87項高頻事項“打包”進駐,通過集中辦理各類業務,實現了群眾辦事的“一站式”服務。
綜合服務中心藏漢雙語服務崗的卓瑪才讓仍然記得,去年冬天,63歲的央金來咨詢草場補貼,工作人員花費兩個多小時耐心為她講解政策,央金還為此專程到服務窗口獻上了一條哈達以示感謝。如今,12個部門的辦事窗口整合成6個“綜合服務島”,日均辦件量較改造前翻了兩番,墻上的電子屏實時跳動著“98.6%”的群眾滿意度數據。
自村社“十有”工程啟動以來,海晏縣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合資源、合理布局、厲行節約、注重實效”的原則,穩步推進“十有”工程建設。目前,21個村和6個社區村社“十有”工程目標均已實現。
為進一步釋放服務群眾效能,海晏縣投資182.8萬元對全縣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進行改造提升,組織“三支一扶”等公益性崗位入駐服務窗口,相關部門安排業務骨干開展技能培訓,通過整合戶籍、工商、稅務等多項便民業務進行集中辦理,有效提高工作人員辦事效率,全縣29個村實現了群眾辦事“一站式”服務。
同時,海晏縣還在36個村社區全覆蓋建設綜治中心,讓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全縣140人的村級調解員隊伍和35人的社區調解員隊伍,年內處理矛盾糾紛103起,有效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社會治理效能和村民的安全感顯著提升。

溫情守護“一老一小” 托起民生“幸福圈”
“一老一小”關乎民生、連接民心,體現的是人民至上的理念,考驗的是基層治理的水平。
海晏縣聚焦群眾的幸福“食”事,通過村社“十有”工程共打造26個幸福食堂,每日為在村高齡老人和留守兒童提供營養豐富的餐食。
“爸爸媽媽去外面打工后,我和奶奶每天都來幸福食堂吃飯。”咀嚼著嘴里可口的飯菜,哈勒景鄉11歲留守兒童巴音的嘴角洋溢著美食帶來的幸福微笑。在他身后,墻面上張貼的“雙色食譜”格外醒目:綠色標簽是高血壓老人專供餐,黃色標簽標注著留守兒童加餐的鈣含量。
為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同時為“一老一小”打造和諧溫馨的宜居環境,“十有”工程開展以來,海晏縣投資110.29萬元新建村幸福食堂4個、社區幸福食堂1個,改造提升村幸福食堂13個,實現36個村(社區)幸福食堂全覆蓋建設。
海晏縣還著眼群眾的就醫需求,在村(社區)設立村級衛生室,32個村社衛生室配備的34名村醫,會定期對轄區內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開展上門就診,讓百姓健康得到更好保護。而為了讓群眾就近享受優質的醫療資源,海晏縣通過村級衛生室提質升級,統一配備血壓測量儀、霧化吸入器等“健康六件套”,實現了24小時遠程醫療會診全覆蓋。
在三角城鎮海峰村衛生室里,村醫王永梅正為68歲的李開化測量血壓。“高壓132,低壓85,比上個月穩定多了。”她邊記錄數據邊叮囑:“降脂藥要按時吃,下周我上門給您復查。”衛生室內,嶄新的病床上鋪著消毒床單,墻角的藥柜里分類擺放著40多種常用藥品。李開化看著全自動血壓測量儀感嘆道:“以前量血壓還要跑去鎮上,現在抬腳就到衛生室,心里踏實得很!”

文明治理雙輪驅動 繪就鄉村“新圖景”
在推進村社“十有”工程建設中,海晏縣把文明實踐站與村史陳列室打造成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的重要陣地。
三角城鎮文明實踐站里,省級“非遺”傳承人措毛吉正指導婦女們制作“民族團結”主題堆繡。“針腳要像石榴籽一樣密密實實。”她輕輕調整著繡框,陽光透過藏式花窗灑在未完成的《高原春牧圖》上,這樣的場景在全縣29個村史館已成常態。
“十有”工程啟動以來,海晏縣共投資34.06萬元,完成對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提標升級,新建改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鄉(鎮)史館6個、村史館29個,內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廊、志愿者之家、農家書屋等各類功能室,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化依托。
海晏縣還對36處村(社區)體育場進行場地翻修、健身器材更換工作,將村社體育場打造成為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的重要陣地,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實現凝聚群眾、活躍文化生活的目標。
海晏縣還把暢通民意收集渠道作為村社“十有”工程的重要任務。
在青海湖鄉新建的“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中,海晏縣人大代表尕布藏加正在整理本月收集的7條民生建議。“新建的80平方米的工作站,既是政策宣講廳,又是民意收集室還是矛盾調解站。”他指著墻上“民情直通車”流程圖介紹道。
海晏縣在13個村、1個社區建設“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目前36個村(社區)“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均達“六有”標準,為村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訴求表達渠道。
如今,海晏縣各族群眾通過煥然一新的“十有”陣地,既能享受“進一扇門辦百家事”的便捷,又能體驗“家門口的健康守護”,更能在酥油茶香中參與基層治理,“現在群眾的笑臉,就是‘十有’工程最好的成績單!”黨的二十大代表、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黨支部書記牛生有說。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