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4月21日,記者走進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鄉村振興產業園的馬夫子青海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隨著絞肉機飛速旋轉,新鮮牦牛肉瞬間被絞成細膩的肉糜;成型機正有節奏地吞吐,一顆顆渾圓緊實的牦牛肉丸子不斷“躍”出生產線。
在氤氳熱氣中,數名工人身著白色工裝、頭戴防塵帽,有人手持量杯精準調配餡料,有人目不轉睛盯著成型機的運行,還有人熟練地將冷卻后的肉丸分揀包裝。在這里,默契的配合早已成為常態,團結和諧的情誼融入每一道生產工序,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我們的日產量穩定在4噸。”公司總經理馬乙四夫站在生產線旁,目光隨著成型的牦牛肉丸移動,“從絞肉、餡料調配,再到自動化成型,以及后續的急速鎖鮮冷凍、分揀包裝,每一道工序都環環相扣。正是大家在各個環節無縫銜接的協作,精心把控品質,才讓牦牛丸子成為了舌尖上的獨特高原風味。”
出生于青海化隆的回族創業者馬乙四夫,早年扎根西安投身餐飲行業,又奔赴鄭州開拓牦牛骨湯拉面事業,后來逐步在山東、哈爾濱等地開設拉面湯料、火鍋底料加工廠,構建起覆蓋多品類的完整供應鏈體系。
作為從高原走出的創業者,馬乙四夫始終心系家鄉發展,并將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促進民族團結融入事業追求。
他深知,在黃南這片多民族聚居的熱土上,深耕牦牛產業不僅是經濟增長點,更是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就業、提升農牧民收入,既能推動地方經濟繁榮,也能助力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升級,讓各族群眾在產業發展中攜手共進,共享發展成果。
基于這樣的認知,馬乙四夫敏銳捕捉到黃南地區牦牛資源的獨特優勢:當地牦牛生長于高海拔生態環境,肉質緊實營養豐富,為深加工提供了優質原料。將牦牛肉加工成肉丸,既能深度挖掘黃南特色資源潛力,還能豐富現有產品線,與拉面湯料、火鍋底料業務形成協同效應,構建起更具競爭力的餐飲供應鏈體系。
“我雖是化隆人,但黃南早已是我的第二故鄉。”馬乙四夫感慨。多年來,他的產業在黃南蓬勃發展,離不開黨和政府在政策扶持、資源協調上的全方位助力,他的內心充滿對黨和政府的深情感恩。
馬乙四夫回憶入駐產業園的經歷,滿是感激:“從員工生活保障到生產基礎建設,政府的規劃細致入微。不僅建起了設施齊全的員工公寓樓,還高標準配套冷庫、倉儲中心,更將天然氣供應、污水處理系統等關鍵設施鋪設到位。這樣優質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企業剛成立時,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迫在眉睫。黃南州、尖扎縣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靠前服務,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原本繁瑣的審批流程在2到3個月內就順利完成,讓生產線得以迅速啟動建設,這種高效服務讓我倍感振奮。”馬乙四夫記憶猶新。
馬乙四夫說,尖扎縣推行的“先投后補”政策更是雪中送炭,“我前期投入400多萬元用于生產建設,政府按照比例給予82萬元補貼,極大緩解了資金壓力。更令人感動的是,在政策落實過程中,漢族、藏族干部通力合作,從政策解讀到資金撥付,全程提供‘一站式’服務,讓我們感受到高效服務的同時,更體會到民族團結帶來的溫暖與力量。”
“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是馬乙四夫最堅定的信念。在產業發展的每一步,他都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對民族企業的深切關懷,并將這份感恩之情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目前,他的企業已帶動14人就業,其中有懷揣夢想的大學生,也有身殘志堅的奮斗者。馬乙四夫并未止步于此:“目前,我們還創新開發了菠菜、胡蘿卜、紫薯牛肉丸,進一步豐富產品品類。同時大力發展電商,通過線上銷售平臺,借助直播帶貨、電商促銷等渠道,拓寬銷路,讓牦牛肉丸走進千家萬戶,帶動更多鄉親增收。”
一顆顆牦牛肉丸,不僅承載著高原特色美食的獨特魅力,更詮釋著“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團結力量。馬乙四夫和他的員工,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和諧團結的精神,為企業的發展、為家鄉的繁榮貢獻著力量。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