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春風吹醒大地,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數以萬計的游客將奔赴青海,在這里邂逅藍天碧水交織的生態畫卷。青海的魅力遠不止于令人心醉的自然風光,這片看似“高冷”的凈土,還蘊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高光時刻”。即日起,西海都市報全媒體精心策劃推出“‘高冷’青海何以‘高光’”系列融媒報道,邀您一同揭開青海的神秘面紗,領略她的多元魅力。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當晨曦穿透昆侖山巔的云層,塔拉灘的光伏矩陣如藍色海洋泛起粼粼波光;當勁風掠過青海湖畔,百米高的白色風機葉片劃出優美弧線;當電流穿越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嶺,點亮千里之外的中原萬家燈火——青海綠電正以清潔能源的澎湃動力,在“雙碳”戰略版圖上鐫刻下鮮明的綠色印記。
青海以占全國4‰的人口、3‰的經濟總量,貢獻了全國7%左右的集中式光伏裝機、5%左右的光伏發電量,計劃到2030年,全省清潔能源裝機達1.4億千瓦,有力支撐全國能源保供大局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綠電引擎”正帶領青海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發展的標桿,清潔能源成為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名片。

清潔能源裝機占比、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均居全國前列
每逢盛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占地609平方公里的光伏園區都會演繹起“板上發電、板下牧羊”的生態協奏曲。
這片曾經的荒漠化草場,如今不僅每年貢獻近18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更催生出風速降低50%,植被覆蓋率達80%的生態奇跡。“我家羊群現在最喜歡在光伏板下吃草,這里溫度低、濕度高,草長得格外鮮嫩。”牧民扎西才讓說,在“海洋”放牧的感覺很奇特,這些年自己和家人見證了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立足資源稟賦,著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助力國家能源安全和降碳減排。青海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儲備地,境內水豐、光富、風好、地廣,水電資源居全國第五,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居全國第二,是我國第四大風場,全省可用于新能源開發的荒漠化土地約10萬平方公里,發展清潔能源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青海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聚力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沙戈荒”基地建設、水電開發、儲能示范、火電支撐等工作“多點開花”。在清潔能源項目的建設上,青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青海省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省電力總裝機7190.4萬千瓦(含儲能208.1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比94.6%(發電量占比84%),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70.7%(發電量占比45%),均居全國前列。

“綠電”外送范圍拓展至15個省市,去年外送電量同比增長超五成
從“靠天吃飯”到“技術制勝”,青海的綠電升級之路始終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
晝夜交替的間歇性發電、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電力外送、大規模儲能的技術瓶頸……這些世界性難題考驗著青海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智慧。“全清潔能源供電主要依托水電、光伏和風電,由于光伏和風電出力波動大、不穩定,需要智能調度系統根據出力曲線變化及時平衡。”青海省電力公司高級工程師王茂春說。
2020年年底建成的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如同橫貫西北的“電力天路”,投運以來,這條“綠電高速”累計向中原地區輸送“綠電”超680億千瓦時。這條全長1587公里的能源大動脈,創造了世界首個新能源遠距離輸送大通道、世界首個進入特高壓時代的純清潔能源外送通道等12項世界紀錄。
青海在穩步提升“青豫直流”送電能力的同時,青海電網與西北主網聯絡通道增至7回,已形成東接甘肅、南聯西藏、西引新疆和直通中原的交直流多端樞紐型電網,送、受電能力均超過千萬千瓦。青海“綠電”外送范圍拓展至15個省市。
更值得全國關注的是青海的“綠電溯源”系統的應用,每個用電家庭使用的青海綠電都可追溯到具體光伏電站,這種透明化機制極大提升了綠電的市場價值。據青海省能源局統計,僅2024年,青海就外送電量270.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青海的能源發展擴大效益正在快速釋放。
目前,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已全部建成投產,瑪爾擋、羊曲兩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也實現了全容量并網發電。果洛330千伏第二回電源線路建成投運,丁字口、紅旗750千伏輸變電工程也提前投運。這些項目的落成投運,不僅提升了青海的清潔能源裝機規模,也為青海的能源結構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綠電與綠算“雙向奔赴”,眾多互聯網巨頭看好青海綠電優勢
當綠電與產業深度融合,青海的經濟發展正呈現嶄新圖景,成功讓綠電與綠算“雙向奔赴”。
得益于綠電資源充沛,短短一年,國家電網青海電力公司建成全國首個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調度中心,國家超算無錫中心青海大學分中心、中國聯通·阿里云萬卡綠色算力、中國電信·金山智算中心等一大批項目點亮運行,中國移動、國家電投聯建的全球首個“自發自儲自用自保”綠色微電網萬卡算力中心示范項目啟動;青海與阿里、百度、京東、金山、360、科大訊飛等頭部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看好青海綠電優勢。
在民生領域,農牧民光伏取暖越來越多。作為全國首個高寒高海拔地區清潔供暖示范縣,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牧民才仁卓瑪指著新裝的光伏供暖設備說:“過去燒牛糞取暖煙塵大,現在用上‘太陽能的溫暖’,屋里干凈暖和,孩子們寫作業再也不怕凍手了。”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國內規劃裝機容量最大、總投資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高海拔單機容量最大的柴達木格爾木東沙漠基地電源項目開工建設,青桂直流將首次在國內實現電網跨經營區運行,年送電量超360億千瓦時,助力減排二氧化碳2800萬噸以上。
不斷擴大綠證交易規模,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連續6年開展“綠電7日”“綠電9日”“綠電15日”“綠電三江源”等活動,不斷刷新并保持著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為全國能源轉型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盡管已取得斐然成就,青海的清潔能源征程仍在繼續。根據《青海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2025年年底,全省清潔能源裝機將突破1.3億千瓦,外送能力提升至1500萬千瓦,全面建成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
【記者手記】
行走在青海的清潔能源項目建設現場,震撼于藍色光伏海洋與白色風機森林構成的工業美學,更感動于綠色變革中的人文溫度。從光伏養殖到中原城市的綠電供應,從鹽湖產業的零碳轉型到數據中心的算力躍升,青海正在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一場場綠色實踐告訴青海兒女,“雙碳”目標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清潔能源革命不僅關乎技術突破,更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當昆侖山的風化作萬家燈火的暖,當三江源的水變成驅動時代的電,青海正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