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春寒料峭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仙米鄉,因一份特殊的“民生禮包”暖意涌動。今年3月,仙米鄉依托村集體經濟收入,為轄區5個行政村的3469名村民人均代繳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費170元,全鄉累計代繳金額達60余萬元,成為海北州村集體經濟代繳醫保比例最高的鄉鎮。這一惠民之舉,不僅切實解決了群眾的看病就醫支付難題,更開辟出一條集體經濟反哺民生、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能的嶄新路徑。
近年來,仙米鄉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融入門源縣“農體文旅商”發展格局。先后開發達龍溝、聚陽溝、祁漢開溝、漫步森林露營生態基地,引入“青薯9號”“青薯2號”等優良品種馬鈴薯、“仙米人參果”等特色種植產品,持續拓寬村集體發展增收渠道。同時,創新構建“村企共建、以企帶戶”聯農帶農新模式,讓集體經濟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的富民工程。以達龍村為例,2024年,該村通過發展特色種植產業、生態露營基地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2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村集體經濟強村。達龍村利用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僅為全村821名村民補助醫保費用150元,還連續多年為村民繳納保險、水費等費用,筑牢農牧民醫療、住房、生活三重保障網。
在此次代繳名單中,村民李才郎東主的經歷格外引人注目。2015年,李才郎東主家被列為建檔立卡戶,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獲得44只藏系母羊。通過養殖,人均年收入從2000元躍升至4.1萬元。如今,他所在的德欠村集體經濟壯大后,主動為村民代繳醫保200元。“以前自己掏錢交醫保有點心疼,現在村里幫繳一半,我們發展產業更有底氣了!”李才郎東主感慨地說。這種模式不僅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激發了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更激活了集體經濟共建共享的內生動力。
今年剛加入“代繳”行列的大莊村黨支部書記白光財表示:“以前看到幾個兄弟村通過醫保代繳讓村民受益,我們村‘兩委’班子很是羨慕。經過去年一年的努力,壯大了‘漫步森林’露營基地和‘仙米人參果’特色種植產業,今年村集體收益預計可達31萬元,就想著讓本村村民享受鄉村振興‘紅利’。于是,通過村黨支部提議、村委會會議研究、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的‘四議兩公開’程序,最終決定用村集體經濟收入中的部分資金,對已繳納醫保的農牧民每人給予100元補助,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
門源縣仙米鄉的實踐充分證明,村集體經濟既是鄉村振興的“發動機”,也是民生保障的“穩定器”。60余萬元醫保代繳資金的背后,是5個村莊從“脫貧摘帽”到“共富先行”的華麗轉身,也是萬千農牧民共享發展紅利的生動寫照。正如村民所說:“草原上的春風暖,黨的政策更暖心。”未來,這片高原土地上的“民生禮包”,必將為鄉村振興添上更溫暖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