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春日暖陽灑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臺子鄉,湟水河畔綠意漸濃,鄉村振興的熱潮正澎湃涌動。在這里,駐村工作隊員們——這群由黨組織選派的鄉村建設尖兵,正以黨建為引領,將黨的關懷化作實際行動,深入田間地頭,走進百姓心間,用汗水與智慧書寫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走進塘巴村,蔬菜加工車間里機器轟鳴,村民雷有花滿臉笑意,忙碌不停。“在家門口上班,農閑時一天能掙100塊,日子越來越有盼頭!”這份喜悅背后,是塘巴村駐村工作隊積極作為的成果。在黨組織的指導下,工作隊不僅在春耕時節及時送來了化肥、煤炭等急需物資,更是引進600多萬元資金,建成現代化蔬菜產業園。如今,產業園內冷鏈倉儲設備高效運轉,村黨支部書記段應財滿懷信心地表示:“蔬菜損耗減少了四成,村集體今年預計能增收15萬元。”
而在直溝村,種植大戶王得財同樣迎來了好消息。“菜籽種、尿素、打蟲藥,都是咱春耕最需要的!”直溝村駐村工作隊在黨組織的協調下,送來了價值1.5萬余元的農資,包括448斤良種、6100斤化肥。同時,依托“銀發人才”下鄉活動,將政策宣講與志愿服務緊密結合,讓黨的聲音和溫暖傳遍每一個農家院落。
下臺二村的供港澳蔬菜基地,更是一片生機勃勃。村民劉平蹲在地頭,看著長勢喜人的蔬菜,笑得合不攏嘴:“測土配方施肥、地膜保墑這些新技術,讓蔬菜產量大幅提升。現在按訂單生產,收入翻了一番!”下臺二村駐村工作隊,邀請農科院專家駐村指導,通過“專家駐村+示范棚+訂單收購”的創新模式,建起38個示范棚,并成功簽下保底收購訂單。基地季節性用工量每日達120人次,帶動就業1.2萬余人,農戶年均增收超1.3萬元。良種補貼、有機肥發放等舉措,讓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2024年,該村供港澳蔬菜突破80噸,產值逾121萬元,還輻射帶動周邊3個村莊發展訂單農業,成為黨建引領產業致富的典范。
新合村的變化同樣顯著。新硬化的田間路上,村民應玉文駕駛著滿載土豆和饃饃的三輪車,唱起了花兒:“柏油路像銀腰帶,好日子追著車輪來……這條路讓每畝地運輸成本省了100塊!”駐村工作隊不僅改善了村里的基礎設施,還時刻關心村民群眾。村民王占彪拿著剛領到的耕地補貼存折,感慨地說:“從看病報銷到電焊培訓,幫扶政策就像及時雨,讓咱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如今的臺子鄉,大棚里的滴灌管在陽光下閃耀,文化廣場上“花兒”歌聲悠揚。產業發展的貨車滿載希望駛向粵港澳,孩子們背著書包邁進知識的殿堂,臺子鄉正沿著鄉村振興的道路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