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布一季度重點企業新增就業用工信息,聚焦晶硅、鋰電、有色金屬、綠色算力、生物經濟等重點產業,一季度新增就業崗位2342個,其中綠色算力崗位就占了800個,而西寧市初步摸排預估綠色算力企業用工需求達2100人左右,涵蓋標注師、人工智能、數據應用、技術研發等領域。特別是,武漢理慧誠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寧投資的青海藍算數據標注基地更是預計未來三年,數據標注員需求超3000人。這一系列數據,勾勒出青海綠色算力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也拋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滿足如此龐大的人才需求?
要引來人才,必須有真金白銀的投入和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為此,青海省研究制定了《青海省集聚綠色算力人才的十條措施》,從人才計劃、經費支持、安家保障、項目支持、職稱評審、服務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含金量足和撬動性強的政策舉措。其中明確提出,在“昆侖英才·高端創新創業人才”計劃中每年拿出不少于30%的指標,專門用于評選綠色算力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并根據人才的層次和貢獻,給予不同額度的獎金或住房獎勵。同時,印發《關于開展綠色算力領域人才“校企互聘”工作的通知》,從省屬本科高校、職業院校遴選70名左右高層次人才,到全省綠色算力領域企業兼職從事技術與管理咨詢,參與生產實踐等工作。這種“量身定制”的政策,無疑為綠色算力人才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待遇保障。
人才不僅要“引得進”,更要“留得住”。除了真金白銀的投入,青海還致力打造優質的人才發展環境,注重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今年舉辦的2025年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專場招聘會上,青海針對全職引進的綠色算力領域博士,直接入選“綠色算力人才計劃”,還有破格職稱評定、提供周轉住房、解決配偶工作、保障子女入學、實行專人專編等多項優厚待遇,這些貼心的政策舉措,無疑為綠色算力人才在青海安心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還注重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培養本土綠色算力人才。青海理工學院等高校與綠色算力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同研發課程、建設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這種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為綠色算力產業輸送大量專業人才,還能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的創新發展。
我們看到,青海的綠色算力產業在資源和區位優勢、產業規模和發展速度、政策支持和產業規劃、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以及產業效益和未來展望等方面均表現出色。截至目前,青海省已與7家互聯網頭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形成智算、超算等新業態;啟動全球首個“自發、自儲、自用、自保”的全清潔能源微電網算力中心,點亮首個全國產芯片萬卡綠算集群,建成全國首個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調度中心,實現“綠電”與算力協同調度,產業集聚效應顯著提升,產業吸引力不斷增強,為人才和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只有宣傳好、執行好這些政策措施,化被動等待為主動尋找,才能吸納優秀人才來青海干事創業,切實解決現階段綠色算力人才存量與發展需求方面存在較大缺口的現實之困。
莫讓綠色算力等人才,需要我們做的工作有很多。一方面,開展多渠道宣傳。詳細解讀引才措施的各項條款,并提供在線咨詢服務;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制作有趣的短視頻、圖文解讀等內容,邀請政策制定者或受益人才現身說法,講述政策的好處和申請經驗,向廣大人才和潛在人才群體進行推廣。針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在青海省的各大高校、職業院校開展政策巡回宣講,介紹綠色算力產業的發展前景以及這些人才政策對他們未來就業和發展的意義。針對國內外已經從事綠色算力相關工作的專業人才,通過行業協會、專業論壇等渠道,發送政策宣傳資料和邀請信,吸引優秀人才關注青海省的相關人才政策。另一方面,強化政策執行。簡化申請流程,無論是人才計劃申報、經費支持申請還是安家保障相關事務,都可以在一個窗口或線上平臺提交所有材料,并明確審核時間節點;建立政策執行效果評估體系,從人才吸引數量、人才滿意度、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指標等多方面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政策執行中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