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 報道)今年一季度,青海省各級民政部門創新實施“四大工程”,累計支出社會救助資金6.11億元,為34.94萬城鄉低保對象、1.87萬特困供養人員及1.55萬人次臨時救助對象織密民生保障網。
針對困難群眾突發性、緊迫性需求,青海出臺《青海省臨時救助工作實施辦法》,首次將“其他支出型救助對象”納入保障范圍,實現救助對象全覆蓋。通過優化流程,在冊保障對象臨時救助審核時限從7個工作日壓縮至48小時,急難型救助更是實現“24小時先行救助”。同步放寬“單人保”認定條件,低邊家庭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可單獨申請低保,推動社會救助擴圍增效。
我省建立全國首個與居民消費支出掛鉤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城市低保標準按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40%確定,農村低保標準按35%-45%確定。在全國率先將調整權限下放市州,各市州可結合地方財政、居民收入等因素自主測算。截至3月底,全省城市低保標準較上年增加39元/月,農村低保標準提高132元/年,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依托低收入人口預警監測系統,青海省一季度下發1.31萬條疑點數據,通過“大數據+鐵腳板”核查機制,新增低保對象0.78萬人,清退不再符合條件人員0.39萬人。深入開展群眾身邊腐敗問題整治,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監督機制,對1.31萬條預警信息實行“紅黃綠”三色管理,確保救助資金精準發放。
我省創新“遠程培訓+送教上門”模式,累計開展40余班次培訓,覆蓋1800余名民政干部及基層經辦人員。制定《2025年青海省政府購買社會救助事務性服務績效評估方案》,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推動服務質量提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6.8萬低收入人口享受到照料護理、心理慰藉等服務類救助,基層經辦服務效能提升40%以上。
“我們將持續深化社會救助改革,確保每一份救助資金都用在刀刃上。”省民政廳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重點推進“數字民政”建設,實現救助事項“全省通辦”,讓困難群眾切實感受到政策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