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為黃南添綠色。黃南州林業局供圖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4月15日,春日的氣息已悄然彌漫,黃南藏族自治州處處煥發著蓬勃生機,一場熱火朝天的義務植樹活動正式開啟。
在郭麻日后山植樹點,來自黃南州、同仁市直機關的干部職工、老師學生、醫務人員等共計1500余人,紛紛投身到這場綠色行動中。
劃分好責任區后,現場瞬間沸騰起來,處處是忙碌的身影。在同仁市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的片區,同仁市林業工作站站長張黎明和同事用力揮舞著鐵鍬翻起泥土,挖出一個個深度適宜的樹坑。
有的人扶正樹苗,確保樹苗在樹坑中央垂直挺立,其他人則揮動鐵鍬,一鍬一鍬地將挖出的泥土回填到樹坑中,輕輕踩實,讓樹苗穩穩站立。培土后,大家拎著沉甸甸的水桶快步走來,微微弓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將清澈的水流沿著樹干緩緩注入樹坑。
“你們把樹苗扶穩了啊,千萬別損傷苗木根系!”黃南州高級民族中學高一(6)班班主任旦吉措對幾名合力搬運樹苗的學生大聲喊道。
孩子們聞聲,更加用力地抱緊樹苗,大聲回應:“老師,放心吧,肯定穩穩當當的!”說罷,孩子們便朝著挖好的樹坑走去。
隨后,旦吉措快步跟上前指導起來:“放樹苗時,一定要輕拿輕放,讓樹苗的根系自然下垂。樹苗放置完成后,用細碎土壤均勻覆蓋根系,當回填土達到樹坑三分之一高度時,輕緩上提樹苗,使根系與土壤緊密貼合,為樹苗穩固生長奠定基礎。”
“然后再接著填土,填到距離地面5厘米左右時,就可以停下來,用腳沿著樹坑邊緣輕輕踩實,確保樹苗直立不歪斜。最后把剩下的土填完,堆成一個小土堆,這樣下雨的時候,雨水就能順著土堆流到樹苗根部,自然而然地流淌滲透至樹苗根部。”在旦吉措耐心細致地講解下,孩子們植樹越發得心應手。
“每年帶學生種樹,就是一堂行走的生態課。”旦吉措望著山坡上躍動的身影感慨,“當他們親手觸摸土地、呵護樹苗,生態文明的種子就已在心里破土。”
不一會兒,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樹苗被一棵接著一棵地種下,原本略顯空曠的山坡漸漸被新綠點綴。微風拂過,樹苗輕輕搖曳,仿佛在向這些辛勤的“綠色使者”點頭致謝。
同仁市始終把植樹造林作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近三年,通過實施封山育林(草)、人工造喬木林、人工造灌木林、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國土綠化國家試點示范項目等工程,累計完成國土綠化面積3.03萬公頃。一片片新增的綠色,是同仁市邁向生態文明之路的堅實腳印,見證著這座城市對綠色發展的執著追求。
同仁市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副局長丹措卓瑪介紹,為深入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工作,市級財政已撥付150萬元專項資金。一方面,保障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順利開展;另一方面,采購苗木分發給各鄉鎮,助力其組織群眾開展植樹行動。
本次同仁市隆務地區全民義務植樹約306.82公頃。其中,州市機關干部職工承擔的義務植樹面積達6.87公頃。種植的苗木種類豐富,涵蓋暴馬丁香、山杏、祁連圓柏、紫果云杉、旱柳、青楊等10個品種。這些樹種不僅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還能為當地增添豐富的景觀層次。
“這次義務植樹活動僅僅拉開了序幕。以后,我們還會積極動員廣大職工和群眾,在集鎮、村莊、道路兩旁、河邊的宜林荒地、荒山荒坡,以及房前屋后等零散空間開展植樹活動,力求讓綠色覆蓋每一處角落,共同繪就生態同仁的美麗畫卷。”丹措卓瑪眼中飽含希望。
義務植樹,種下的不僅是樹苗,更是對家鄉、對自然的拳拳熱愛;不僅是為當下添一抹新綠,更是為子孫后代撐起一片蔭涼。山水黃南的生態長卷,正由無數雙手共同執筆,向著更遼闊的遠方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