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電公司工作人員井國權、汪生平在種植大棚內開展安全用電檢查。沈儀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春回大地,走進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的沉浸式光影藝術館,蘑菇燈隨著光影變換色彩,生命之樹在這里熠熠生輝,這是千紫緣園區前不久開發的“阿凡達夢幻森林”。經過多年建設,這里已成為體驗奇幻科技、感受太空魅力、享受田野樂趣的創意樂園。
“因為千紫緣,我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生貴感慨萬分。李生貴是小卡陽村的易地搬遷戶。早年間,因身體狀況不佳,他無法像其他村民一樣外出務工,生活困難。如今,隨著千紫緣園區規模化發展,李生貴搖身一變成為了基建部主任,每月工資4000余元,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我家最近新買了全自動洗衣機,以后洗衣服就方便多了。”李生貴生活的轉變,正是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帶動周邊28個村700余戶農戶奔向致富路的縮影。
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位于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鎮。曾經,這片土地因沙化嚴重、作物產量低,大量村民外出謀生。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時任田家寨村黨支部書記的蔡有鵬在寧夏朋友處喝到了枸杞芽茶。
“青海也盛產枸杞,但沒聽說誰在開發枸杞芽茶。咱們這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枸杞品質優良,枸杞芽茶一定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經過反復考察,蔡有鵬決定流轉1200畝荒灘和鹽堿地種植枸杞,發展村里的生態種植業。
隨后,為提高產值,蔡有鵬又牽頭修建扶貧生產車間,在第一產業的基礎上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車間建成后,千紫緣園區具備了獨立加工農業原材料的能力,相繼研發出以枸杞芽茶為主的38種農副產品。如今,千紫緣已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特色種植產業體系,更打造出太空植物博覽園、沉浸式光影藝術館、室外游樂區等文旅融合新地標。
從智能溫控大棚到全自動化生產線,從藝術展館的光影呈現到游樂區域的電力驅動,千紫緣的穩步發展離不開可靠的電力供應。
2020年底,國網西寧供電公司接到該園區的用電增容申請,考慮到農產品加工時限要求較高的實際問題,國網西寧供電公司立即組織工作人員勘察現場、商定供電方案,不到一個月,裝表供電工作就已全部完成。隨后,為滿足千紫緣規模化發展的用電需求,又新增了1臺400千伏安變壓器和1臺500千伏安變壓器,架設10千伏線路500米,改造低壓線路1200米。通過優化升級電網,不僅解決了千紫緣園區的用電難題,還為村民生活用電提供了保障。
“用電完全不用擔心,只需一通電話,網格經理很快就會上門解決問題。”千紫緣園區經理蔡陽春說。依托“村網共建”供電服務模式,國網西寧供電公司為田家寨村配備了1名專職臺區經理,專門負責解決用電報修、增容申請等用電問題,并將千紫緣等企業列為重點客戶,每月至少兩次上門走訪,了解用電需求,開展安全用電檢查。
從枸杞芽茶到太空蔬菜,從傳統耕作到智慧農業,這座科技生態綠色樂園不僅擁有青海省首個專利授權的航天高新技術農業產業項目,愈發完善的配套設施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來。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千紫緣的團隊中,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千紫緣園區擁有工作人員300余人,累計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綜合收入達7000余萬元,不僅拉動了當地15家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還推動當地40多戶農戶經營餐飲娛樂業務。園區的月均用電量也從2016年的5600千瓦時增加到了1.5萬千瓦時,足足翻了兩倍多。
“后期我們還計劃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和體驗活動,帶動更多合作社和農戶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讓千紫緣的牌子更響亮!”蔡陽春對園區后續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