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包拓業 報道)4月18日,青海省“光影筑夢高原·榜樣凝聚力量”公益電影放映設備更新發放儀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舉行。全省216名基層放映員獲配新型數字放映設備,已故放映員許國強36年堅守高原的事跡成為活動焦點,其子許正東作為代表接過首臺新設備,延續父親“將電影送到‘最后一公里’”的承諾。
活動現場,老式膠片放映機與新型數字設備同步播放《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片段,斑駁膠片與高清畫面的對比拉開青海公益電影發展的時間軸線。青海公益電影放映始于20世紀50年代,此次設備更新由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省電影局聯合推動,新型設備支持衛星傳輸片源,可實時更新偏遠牧區的放映內容。省委宣傳部負責人在致辭中強調,公益電影要成為傳遞政策、普及知識的“移動課堂”。
共和縣宣講員韓元講述了放映員許國強的工作歷程:1988年,24歲的許國強牽著毛驢,馱著35公斤重的膠片放映機走進草原。一次冬夜因暴雪延誤,牧民們裹著羊皮襖、攥著溫熱的土豆,在零下20℃嚴寒中舉著火把等候6小時。當幕布亮起《白毛女》時,許國強在人群后方記錄:“他們的眼睛比銀河還亮。”1990年塘格木地震后,他在余震中保護膠卷受傷,政府特批更換新設備;2009年端午返程突遇洪水,他蹚著齊腰深水推車兩小時救回放映機,三輪車卻被沖毀。至2020年,其放映車累計行程20萬公里,8000余場放映覆蓋群眾近32萬人次,內容從電影拓展至消防、禁毒等公益宣傳片。2024年末,60歲的許國強因病去世,遺留的日記本里夾著一張未完成的放映計劃表。
許國強的兒子許正東調試新設備時,展示了父親1995年手寫的《放映員操作規范》,泛黃的紙頁上詳細標注著“每場提前2小時檢測電路”“放映后清理現場垃圾”等細則。“父親總說機器維護比吃飯要緊。”他介紹,目前已建立影片需求反饋機制,并在正片前加入草原防火知識講解。許國強的妻子馬玉梅撫摸著1989年的老式放映機零件說:“這些舊物件還在培訓新人時用。”
共和縣鐵蓋鄉村民才華太在訪談中回憶,早年村里不通電時,孩童們趴在樹杈上看《小兵張嘎》,“幕布上的嘎子堵煙囪,全村娃娃都跟著學”。記者王蕾展示的2022年采訪視頻顯示,零下15℃的夜晚,牧民坐滿村委會會議室,許國強獨自架設設備的背影與專注觀影的目光構成鮮明畫面。
在《給電影人的情書》旋律中,9名從業35年以上的“高原光影守護人”登上領獎臺。他們中有46年堅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牧區的東德布,44年走遍西寧市湟中區每個村莊的馬啟光,36年穿梭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的索娃,以及常年服務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高海拔地區的南拉才讓等。正是這些默默奉獻的“光影守護人”,用數十載春秋在高原織就縱橫千里的文化網絡。
據悉,全新組建的8支公益電影放映服務隊將攜帶智能設備深入全省農牧區,在做好文化服務的同時,開展禁毒宣傳、草原防火等科普工作。正如倡議書所言:“每塊銀幕都是點亮高原的精神火炬,我們將以許國強同志為榜樣,讓光影永遠照耀青海的山川草原。”
近年來,青海省為積極響應國家文化發展政策,對公益電影放映設備進行全面更新。從老舊的放映機,升級為高清、智能的新型設備,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為了給群眾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像許國強、東德布、南拉才讓這樣的先進人物,他們多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用熱愛與執著詮釋了公益放映的意義,為后來者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