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祁連山國家公園德令哈雪山牧場管護站,海拔4281米。清晨6時,50歲的管護員尚依,如往常一樣,麻利地套上那件墨綠色的沖鋒衣,帶上望遠鏡,和丈夫吉太本走出管護站,開始一天的巡護工作。
雖說已是四月,但雪山牧場的風依舊凜冽,吹得人臉上生疼。“快回家去,小心凍感冒了!”還沒走幾步,9歲的小孫子像個小尾巴似的,緊緊跟在尚依身后,小臉蛋被凍得紅撲撲的,嚷嚷著也要去。
“等你再大點,奶奶就帶你去。”看著小孫子委屈的臉龐,尚依心中雖有不舍,可腳步卻沒有半點遲疑,依然向雪山深處走去,只留下了一個背影。
出了管護站,尚依指著遠處山腳興奮地說道:“看那邊,臥著幾頭野牦牛呢!”
我們異口同聲地問:“在哪兒呀?”
“就在對面山上的石頭下面呀!”
我們瞪大眼睛,搜尋了半天,才看到像黑點般大小的野牦牛。
“你的眼睛可真好使啊!”我們不禁感嘆道。當我們操控無人機飛過去觀察時,只見一頭雄壯的野牦牛正臥在石頭旁休息。
尚依笑著說:“這可是30多年在這里生活‘修煉’出來的本事。”
這個四月,是尚依在雪山牧場默默守護的第31個春天。
4月12日一大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在經歷了連續幾天的風沙天氣后,天空終于放晴,碧空如洗、萬里無云。早晨8時許,與德令哈市林業和草原局的李金業會和后,我們便驅車前往祁連山國家公園德令哈雪山牧場管護站。
剛從平坦的公路駛離不久,眼前豁然開朗,茫茫的山地一覽無余。不遠處,一群藏原羚靜靜地佇立著看向汽車,模樣既呆萌又乖巧。
車輛行駛了約2個半小時后,抵達一個岔路口。坐在前座的李金業指著左邊的山坳介紹道:“向左行駛就是德令哈雪山牧場管護站的1號管護點,向右行駛則是2號管護點,二者相距約46公里,這里就是管護員尚依工作的地方。”
拐過一個彎兒,我們終于到達祁連山國家公園德令哈雪山牧場管護站。整個管護站隱匿于山石之間,仿佛被群山溫柔地環抱,穩穩地坐落在倒“U”形山勢的懷抱之中。
掀開厚重的門簾,尚依正在往爐子里添煤加炭,沸騰的茶壺里奶茶飄香。房間里,丈夫吉太本,還有兒子和孫子都圍坐在一起吃午飯,歡聲笑語不斷。
“現在牛糞也不用撿了,給我們也會送煤,條件越來越好了。”幾年前,管護站從土坯房升級為二層小樓,配備了巡護車、健身房、太陽能發電、衛星電話等現代化裝備,但尚依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
尚依翻開手機里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只見一個行軍帳篷被積雪覆蓋,旁邊的小斗車里堆滿牛糞,她說這是1994年剛來時的“家”。那時的尚依只有19歲,跟著丈夫吉太本從老家都蘭縣來到祁連山西段的雪山牧場替別人放牧,這頂簡陋的帳篷是尚依夫婦唯一的庇護所,有時風大得能把人吹跑,夜里聽著狼嚎入睡也是常事。
從支起遮風避雨的帳篷,到夯土筑起御雪抗寒的土坯房;從搭建起堅固的彩鋼房舍,再到設施俱全的二層小別墅如春筍破土般拔地而起——這不僅記錄著家園的變遷,更鐫刻著這對夫妻的奮斗軌跡。
命運的齒輪在2017年悄然轉動。那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尚依夫婦有了新的身份——祁連山國家公園德令哈雪山牧場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從此,這對平凡的夫妻踏上了守護這片凈土的征程。
雪山牧場管護站的管護面積為53546公頃,核心區為44554公頃,涵蓋冰川、濕地、草原。尚依和丈夫負責1號、2號管護點的巡護工作,巡護路上需穿越無人區,單程徒步需數小時。夏季,他們騎摩托車顛簸于溝壑;冬季,積雪沒膝,兩人攙扶著前行,鞋襪被雪水浸透是家常便飯。而這樣的跋涉,如今已成為夫妻倆的日常。
雪山牧場管護站所處的區域雖然不是核心區,但兇猛的野生動物帶來的威脅時刻存在。有一回,她遭遇了野牦牛,這種動物性情暴躁,極具攻擊性。當時野牦牛氣勢洶洶地沖過來,尚依的生命受到了嚴重威脅,慌亂中她趕緊躲在石頭后面蹲下,大氣都不敢出。
還有一次更是驚險,彩鋼板房在夜里“咚咚”作響。“起初以為是雪塊墜落,直到門框被拍出凹痕。”尚依至今記得第一次被棕熊“夜訪”的恐懼。
但危險從不是退縮的理由。2022年發現受傷禿鷲時,夫妻倆連夜驅車180公里將其送醫;前年科研車輛墜湖,他們用巡護車在冰湖上拖拽救援;勸阻非法穿越者時,她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現在出門就可以看見野生動物在房子周圍,巖羊見到我們,都不跑了。”尚依笑著說。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力度加大,祁連山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紅外相機記錄到雪豹等珍稀物種,巖羊群甚至悠閑地到管護站“串門”。
“國家對我們這么好,我們不守護好這片綠,都對不起國家。”午后,尚依再次背起那沉甸甸的巡護包,步伐堅定地邁向山梁。日光如金色的紗幔,在她身后緩緩拉出一條細長的影子,與連綿的祁連山脊線逐漸重疊交融。
彼時,這個把半生站成路標的身影,依舊會準時出現在雪山與草原的皺褶里,默默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