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4月16日清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風還帶著些涼意,濱河路的荒灘上卻早已熱鬧起來。3000多名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扛著鐵鍬、提著水桶陸續趕來,紅色馬甲和藍色工裝在沙地上格外顯眼,為這片常被風沙光顧的土地添了幾分生動。
上午十時,鐵鍬破土的聲音此起彼伏。國網海西供電公司的李春蕊和搭檔正合力栽種一棵新疆楊。她雙手扶著樹干,看著同伴仔細地往坑里填土:“技術員說根部要像傘一樣鋪開,土得分層踩實,這樣樹苗才能站穩。”沙土地滲水快,每澆一桶水,細沙表面就泛起一圈圈漣漪。旁邊老干部活動中心副主任楊占花剛給樹苗澆完水,拍了拍手上的土:“這些楊樹都是本地育的苗,樹干直、分枝高,最能抗風沙。”陽光下,樹苗的樹皮泛著淡青色,菱形的紋路像是天然的保護層。
沿著沙丘走了幾步,便看到了苗木分發點。林草局副局長張敏正彎腰檢查樹苗的根系:“全是咱本地苗圃的兩年生苗,根須發達,抗旱抗寒,成活率能到85%以上。”她隨手撿起一株青楊:“別小看這些樹,長大以后既能固沙,落葉還能肥土,連病蟲害都少。”
遠處,幾組人正在給新栽的樹苗拉防風網。鐵絲在沙地上投下整齊的網格,和一棵棵小苗相映成趣。張敏望著這片忙碌的景象感慨:“格爾木搞義務植樹整整15年了,現在全市有85%的人都參與過,這些樹苗將來會和‘三北’工程的林子連成一片,形成好幾公里的防風帶呢。”
臨近中午,陽光漸烈,李春蕊擦了把汗,看著眼前排開的樹苗:“我們今天種的不只是樹,更是和新能源企業的‘綠色約定’。”國網海西供電公司聯合當地多家新能源企業,把植樹現場變成了環保課堂:“每栽10棵樹,就相當于抵消了1萬千瓦時綠電的碳足跡,這是咱們電力人能想到的最實在的‘雙碳’行動。”
午后,陽光依舊明亮卻不再刺眼,植樹現場漸漸響起工具碰撞的叮當聲。人們三三兩兩收拾鐵鍬、歸整水桶,列隊離開時忍不住頻頻回望——方才還荒蕪的沙丘上,兩萬株苗木已整齊列隊:新疆楊挺直軀干,青楊舒展新葉,在午后的微風里輕輕搖晃,像是在跟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道別。
收工的隊伍沿著濱河路漸次遠去,鐵鍬把上的紅綢帶在風里飄成一片流動的霞。三千多人的汗水,為這片土地悄悄埋下了關于綠色的種子。當西斜的陽光為昆侖山鍍上金邊時,新栽的苗木在沙地上投下細長的影子,像是大地寫下的一行行小字,等待時光來慢慢破譯其中的希望與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