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農經觀察】
在黃河之畔的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一尾尾體態晶瑩的羅氏沼蝦正在波光粼粼的養殖池中歡快游動,這里正悄然興起著一場水產養殖的變革。
昔日,青海的養殖產業多聚焦于牛羊等傳統畜牧領域,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探索精神的驅動,一種來自熱帶的蝦類——羅氏沼蝦,在青海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啟了青海水產養殖的新篇章。
從牛羊養殖的轉型,到羅氏沼蝦養殖的初步探索,再到黑魚養殖的創新嘗試,青海的水產養殖正一步步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不僅為當地養殖戶帶來新的希望,也為高原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轉型之路:探索高原養殖新機遇
韓成,便是這一轉型浪潮中的典型代表。這位曾經在牛羊養殖領域摸爬滾打了近五年的撒拉族漢子,對市場的變化有著敏銳的感知。
去年10月,韓成踏上了前往武漢的考察之旅。在那里,他發現了養殖羅氏沼蝦的商機,羅氏沼蝦,是一種大型淡水經濟蝦類,素有“淡水蝦王”之稱。這種肉質鮮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市場需求大的蝦類,在市場上價格頗高,能為養殖戶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韓成了解到,武漢當地的羅氏沼蝦銷售價格每公斤在110元—120元左右,而在青海地區銷售的活體羅氏沼蝦,價格更是能達每公斤120元—160元。并且羅氏沼蝦的生長速度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提高養殖效益,個體大、產量高,這一發現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更為關鍵的是,與武漢羅氏沼蝦養殖公司合作,韓成在試養階段可以獲得免費的蝦苗,且公司承諾以每公斤80元的價格回收養成的羅氏沼蝦。這大大降低了他的試養風險,即使試養失敗,投資成本也僅在15萬左右,而且還不用考慮銷路。
盡管看到了商機,但韓成心里也有些忐忑,青海的氣候、水質條件與羅氏沼蝦原本的生長環境差異巨大,蝦苗能適應嗎?為了解決這些擔憂,合作公司派出專業技術員前往循化取樣檢測。結果令人驚喜。循化當地的水質不僅符合養殖標準,而且潔凈無污染,非常適合羅氏沼蝦的生長。
雖然溫度是個挑戰,羅氏沼蝦生長適宜溫度在25攝氏度至30度之間,而青海氣候寒冷,但韓成決定迎難而上。他利用溫室大棚,在大棚上加棉被,池子里加加熱棒,養殖池旁放暖風機等設備來調節溫度。就這樣,2024年11月,韓成滿懷期待地投放了48萬尾蝦苗,開啟了他的羅氏沼蝦養殖之路。

首養波折:在挫折中汲取經驗
養殖之路并非坦途。由于缺乏經驗,韓成在蝦苗投放數量上出現了失誤。正常情況下,一個陸基桶投放3萬至4萬尾蝦苗較為合適,但他為了追求速度和產量,每個桶投放了6萬至8萬尾。這一操作導致了大蝦吃小蝦的現象,產量也有所減少。
此外,寒冷的氣候也給養殖帶來了挑戰。11月投放蝦苗后,氣溫逐漸降低,羅氏沼蝦生長速度開始變得緩慢,養殖周期達150天甚至更多。而且,為了維持適宜的溫度,養殖成本大幅增加,僅電費一個月就高達1萬多元。
盡管面臨諸多困難,韓成并未退縮。他創辦的青海康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立足區域優勢和市場需求,采用6個陸基圓錐桶,集成智能過濾、殺菌、水體微循環及高效增氧等核心功能模塊,系統搭載物聯網智能溶氧監測系統,實現水溫、溶氧量等關鍵參數24小時動態監測與智能調控,歷經90天完成2次—3次蛻殼周期,成功試養出羅氏沼蝦,為規模化推廣提供了可靠的技術驗證。
3月22日,他迎來了第一批收獲。雖然產量未達預期,每個桶產出從750公斤減少到350公斤—400公斤,但這也讓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他深刻認識到,養殖需要遵循科學規律,合理控制蝦苗投放數量和養殖環境。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韓成也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優化養殖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年初,他去外地考察了解到黑魚養殖周期較短,與羅氏沼蝦有著相同的生長條件,且市場需求也較大。于是,他決定嘗試將黑魚與羅氏蝦一起養殖。

政策護航:謀求水產養殖新發展
養殖規模擴大,就需要面積更大的場地和更多的陸基桶,那么,這些從哪來?
在查汗都斯鄉紅光下村,剛好有一個大規模的水產陸基養殖場,這里有40個陸基桶,但一直閑置未用。經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助力引導,青海康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與查汗都斯鄉紅光下村簽訂了水產陸基養殖場租賃協議,不僅盤活了紅光下村閑置資產,還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規模產業化養殖模式。
將租賃的40個陸基圓錐桶發展水產養殖,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由公司提供優質魚苗、全程跟蹤技術指導及標準化養殖方案,農戶負責生態化養殖管理,最后由公司統一收購銷售,抵御小農戶的市場銷售風險,實現互利互惠。
目前,預計單個圓錐桶產量可達1250公斤到1500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50萬元,可穩步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10人,人均增收每月達3500元。激發了水產養殖活力,破解了村集體經濟增收難題。
這種混養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養殖設施,還降低了養殖風險。同時,韓老板也計劃將自己的養殖技術推廣給周邊農戶,帶動大家共同發展水產養殖。“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看到水產養殖的潛力,改變當地以開飯館為主的產業格局。”韓成談到。
如今,韓成的養殖場里,黑魚和羅氏蝦在各自的“小天地”里茁壯成長。技術員定期前來檢測水質、指導養殖,韓老板也在不斷學習新的養殖知識。他的手機里存滿了養殖過程中的照片,從蝦苗投放、生長階段到收獲時刻,這些照片見證了他的養殖歷程,也將成為他技術推廣的寶貴資料。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局長李積強說:“今后,我們將聚焦差異化發展路徑,以現有金鱒、虹鱒、羅氏沼蝦等特色品種為基礎,進一步擴大水產養殖規模,激活特色水產養殖產業活力,有效破解村集體經濟增收瓶頸,推動特色品種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提升’轉型,逐步實現品牌溢價。同時,我們著力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以標準化養殖為抓手推進產業升級,持續完善‘品牌+農戶+基地’發展模式,構建集生態養殖、精深加工、文旅體驗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積極搭建電商銷售渠道,為區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循化樣板’。”相信,青海的水產養殖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或許在青海的各個角落,都會出現蝦和魚養殖的身影,成為高原上一道獨特亮麗的農業風景線。
【農說】青海水產養殖邁向多元發展新征程
近日,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從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傳出:被稱為“淡水蝦王”的羅氏沼蝦在循化試養成功。這不僅開啟了青海特色水產養殖的新篇章,也為全省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考與啟示。
在高寒缺氧、氣候寒冷的青藏高原養殖羅氏沼蝦,無疑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循化本土企業青海康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的成功養殖,離不開企業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也離不開對技術難題的不懈攻克,是青海水產養殖業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生動寫照。
循化成功試養羅氏沼蝦,對于青海水產養殖業而言,意義深遠。從產業結構優化的角度來看,長期以來,青海水產養殖主要集中在冷水魚養殖領域,品種相對單一。羅氏沼蝦的成功引入,豐富了青海水產養殖的品種,為養殖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有助于構建更加多元化、抗風險能力更強的水產養殖產業結構。從市場拓展方面來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水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羅氏沼蝦憑借其鮮美的肉質和獨特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前景廣闊。青海本地養殖羅氏沼蝦,不僅能夠滿足省內市場對優質蝦類產品的需求,減少對外地產品的依賴,降低運輸成本和損耗,還能憑借高原生態養殖的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標識性的品牌,拓展省外乃至國際市場,提升青海水產養殖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青海在水產養殖領域不斷發力,取得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共和縣龍羊峽庫區,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水域條件,建成了國內漁業健康養殖基地,成為省內規模最大的冷水魚網箱養殖基地。龍羊峽三文魚出口量占全國出口總額的97%,“青海三文魚”已成為青海農牧業特色品牌之一。海東市化隆、循化、民和三縣沿黃地帶依托黃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冷水魚養殖業,初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冷水魚養殖發展模式,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這些成功案例,為循化羅氏沼蝦的養殖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也為青海水產養殖業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羅氏沼蝦的養殖,是青海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它讓我們看到了青海水產養殖產業的巨大潛力和無限可能。相信在政府、企業和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下,羅氏沼蝦養殖產業一定能夠在青海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成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引擎,為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增添新的光彩,助力青海水產養殖業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