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 報道)4月14日,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在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詳細解讀我省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新舉措。通過政策制度優化、數字技術賦能、服務模式創新三大維度發力,青海省正著力打造覆蓋全面、分層精準、響應高效的現代救助體系,讓困難群眾真切感受到“救在急處、助在難時”的民生溫度。

制度筑基:構建分層分類政策體系
針對困難群眾多樣化需求,青海建立“梯次銜接、精準覆蓋”的救助框架。標準動態調整,建立低保標準與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掛鉤機制,2025年城市低保標準提升至700元/月,農村低保標準達5676元/年,較2020年分別增長20.7%和32%。特困供養標準同步提高至1050元/月,臨時救助上限突破4.2萬元。認定體系革新,出臺《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辦法》,將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按40%-60%比例扣減后核算收入,破解“支出型貧困”認定難題。建立“紅黃藍”三級預警機制,對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實施單獨保障。權限下沉增效,將低保審核確認時限壓縮至20個工作日,臨時救助審批權全面下放至鄉鎮,2024年通過“先行救助”模式解決突發困難群眾急難問題1.2萬件。
數字賦能:打造智慧救助監測網絡
依托“一庫一網一平臺”建設,構建全天候智能監測體系。數據融通預警,打通民政、醫保、人社等19個部門數據壁壘,設置收入驟降、醫療支出超限等47項預警指標。2025年已交換數據34.8萬條,提前鎖定潛在救助對象7227人,預警響應率達100%。智能服務升級,上線“青救通”數字平臺,集成救助申請、進度查詢、電子證照等功能,實現“指尖辦”“掌上辦”覆蓋率100%。在玉樹、果洛等偏遠地區試點“衛星遙感+無人機”動態核查,確保應保盡保無遺漏。畫像精準施策,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7.8萬低收入人口建立“一戶一策”救助檔案。對因病致困家庭優先銜接醫療救助,對失業人員配套就業幫扶,救助方案匹配度提升至93%。
服務提質:創新多元救助供給模式
從“物質保障”向“綜合幫扶”轉型,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救助格局。服務類救助突破,投入專項資金1.2億元,為失能老人、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提供康復護理等專業服務。西寧市試點“喘息服務”,每年為照護壓力大的家庭提供15天免費替代照護。社會力量協同,建立“慈善+救助”聯動機制,2024年引導慈善組織投入8300萬元,實施助學、助醫等專項幫扶。培育“青海護工”“唐卡繡娘”等就業幫扶品牌,幫助2100名困難群眾實現技能就業。異地辦,開通跨省通辦服務,2025年已為青海籍在外務工人員辦理救助申請367例。在青藏鐵路沿線設立6個流動服務站,為筑路工人等流動人口提供“驛站式”救助。
成效顯現:從“保生存”到“促發展”跨越
2024年,青海累計投入社會救助資金42億元,惠及困難群眾320萬人次。通過“防返貧動態監測+急難救助響應”機制,成功阻斷17.24萬脫貧人口返貧風險。在瑪多地震等重大災害中,72小時內完成受災群眾臨時救助全覆蓋,發放資金超億元。
青海省將持續深化“物質+服務”救助模式,力爭到2026年實現困難群眾服務需求響應率100%、救助對象動態管理率100%。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青海正以更溫暖的制度設計、更智能的監管手段、更精準的服務供給,構筑起守護困難群眾的“幸福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