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叔,娃娃起床了沒,我在圖書館,可以送她過來,今天我們學電腦鍵盤的基礎操作。”4月7日上午,在西寧市湟源縣大華鎮巴漢村,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兼駐村工作隊員朱亞輝給孩子家長打電話,督促孩子前來學習。一會兒功夫,6名孩子圍坐在圖書館里,人手一個鍵盤,一邊在鍵盤上敲擊,一邊仔細聆聽朱老師講解鍵盤的使用方法。
朱亞輝畢業于鄭州大學,2021年,作為選調生,她來到青海省財政廳工作。一年半之后,根據組織安排,到大華鎮巴漢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兼駐村工作隊員,開啟了與這片土地的不解之緣。這位來自河南的29歲姑娘,用青春與熱忱,書寫著一心為民的幫扶故事。
“叔,你家的羊最近咋樣?”
“有一只生病,雖然打針了,但還是死了,得的啥病我還不確定。農業保險給賠了400元。”
“沒事,叔,正好這兩天村里組織養殖講座,專家老師講解關于牛羊高效養殖的相關知識,你一定去聽聽。”
在日常走訪中,朱亞輝結識了脫貧戶李海周一家。李海周夫妻育有一兒一女,女兒艷梅研究生畢業后順利考上了老師。李海周告訴記者,當初女兒在西寧復習考試期間,朱亞輝還讓艷梅住在她的出租屋里,方便學習生活,這讓他特別感動。
初到巴漢村,朱亞輝面臨著諸多挑戰。作為外地人,語言不通、工作方法不成熟,村民對她存在天然的不信任。而駐村工作的重點——入戶調查,涉及收入統計、政策落實、扶貧政策宣傳等關鍵事項,沒有村民的信任,工作根本無法有效開展。朱亞輝沒有退縮,因為她深知,只有真正走進村民的生活,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駐村工作隊逐漸找到了打開工作局面的關鍵——教育幫扶。
2023年9月23日,縣圖書館到村聯合開展中秋朗誦活動,瑯瑯誦讀聲讓朱亞輝看到了孩子們身上的光芒,也讓她意識到教育對于鄉村發展的重要性。
從2023年10月開始,駐村工作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幫扶工作中,常態化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后輔導,幫助孩子們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定期組織讀書分享會,引導孩子們“好讀書、讀好書”,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和思維能力。2024年暑期,有針對性地開展兩期共10天的中小學生新課預習輔導活動,為孩子們的新學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年,駐村工作隊在省財政廳聯點幫扶處室的協調下,組織巴漢村39名學生前往西寧市圖書館、博物館、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開展“立大志 上大舞臺”一日冬令營活動,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如今,駐村工作隊主要幫扶的學生有14名,其中年齡最小的10歲,最大的15歲。孩子們在朱亞輝的幫助下,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這是學生李燕參加完冬令營活動的感想,看她寫到要勇于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人生才有更多可能性這句話后,讓我們深受觸動。”朱亞輝感嘆,“這正是我們開展教育幫扶的初衷,希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立大志 上大舞臺’的種子,讓他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2025年1月,巴漢村在相關單位幫扶下建成村民之家圖書館。駐村工作隊再也不用帶著孩子們在村委會學習了,新的圖書館環境更加舒適,設施更加齊全,在這里,也可以更好地開展文化活動。
駐村兩年,朱亞輝不僅見證了巴漢村孩子們的成長與變化,也目睹了村子的整體發展。村口整潔的主干道、便民的過河橋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駐村工作隊的教育幫扶工作,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情、對世界的好奇,已經成為我駐村工作最寶貴的收獲。”朱亞輝動情地說。
作為一名選調生,朱亞輝遠離家鄉,扎根巴漢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她播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在巴漢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為這片土地帶來生機與活力,也讓人們看到了助力鄉村振興的另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