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春風至,滿目新。青海湖的浪花拍打岸線,高原上春的氣息逐漸濃烈起來。
海南藏族自治州將移風易俗和鄉風文明建設相結合,一股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振精氣神的新風在泛共和盆地的田野間勁吹。
記者在鄉間、在牧野、在村舍,記錄到3個百姓故事,見證春風化雨中獨屬于高原兒女推進移風易俗的新風尚。
故事一:
好生活,要奮斗出來!
今年73歲的張興德老人,又要開始忙活了。
作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里的“元老”,張興德靠著開農機的手藝,在家門口的農田里展示著“才藝”,今年村里600畝(1畝≈0.0667公頃)的昆侖14號良種繁育青稞地就是“舞臺”。
張興德生活在海南州貴德縣河東鄉王屯村,今年是他在合作社務工的第4個年頭,一年下來能有20000元的收入,補貼家用足夠了。
“在王屯村,不管男女老少,就沒有閑著的人。”這是熟悉王屯村的人的評價。作為貴德縣“三屯文化”之一,有著600年歷史的王屯村,秉承著勤勞、互助、友愛的優良傳統。“你家有事我便來、我家有事大伙來!”成為王屯村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凡有勞動能力,個個都閑不住。據不完全統計,王屯村是貴德縣域勞務輸出最多的村之一,572戶2236人,大多有“一技之長”,在建筑公司做瓦工、木工、鋼筋工等,很多村民還成為了“小老板”。
說起王屯村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畢生龍用三個字概括:“沒法比!”據介紹,村里很多從事瓦工、木工、鋼筋工的手藝人,每日工資300至400元。按照一年中的半年工期計算,青壯年手藝人每年能掙5萬元,加上合作社里的分紅,收入7萬元左右。
勤勞是一種美德,無論是在艱難的時候,還是生活富裕的時候,這種品德都可以在王屯人的身上看得見、品得到。
2024年7月,村民宋梅有了蓋新房的計劃。將情況報給村委會后,一通廣播,左鄰右舍不請自來,會瓦工的砌墻,會粉刷的刷墻、會木工的裝修,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宋敏的五間大瓦房就完工了,除了買材料的錢,宋梅沒有掏一分錢。
既要堅決對不良風氣說“不”,又要堅定推行好風尚,綿綿用力,德潤人心、化風成俗。2022年,王屯村新修訂的《村規民約》,要求大家要愛護環境、尊敬長者、學法守法、鄰里和睦、勤勞致富,一股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逐漸形成,煥發出春天新氣象。

故事二:
婚俗“減負”,幸福“加碼”
金銀首飾不戴了,衣服數量減少了,就連婚嫁彩禮都是象征性的5000塊錢。
今年3月10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塔秀鄉貢哇村的才項拉旦喜結連理,得益于“村規民約”,“一切從簡”讓才項拉旦“輕裝上陣”,給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斷“加碼”。
“結婚對于不少家庭來說是個大負擔,我們這里先前甚至還有貸款結婚的現象,現在可好了,婚嫁開銷減少了,群眾身上的負擔也輕了。”塔秀鄉黨委書記項秀說。
塔秀鄉塔秀村是一個傳統藏族村落,全村287戶1395人分散居住在三個社。
項秀介紹,以前的塔秀,比闊氣、講排場、慕虛榮,高價彩禮揮霍浪費的攀比之風,讓當地群眾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為此,塔秀村制定出臺破除陳規陋習、凈化當地風氣的村規民約。
從“不能喝酒、賭博、偷竊、打架”的村規民約雛形,到遵紀守法、生態保護、民族團結、婚喪嫁娶等4個方面的32條;從“五嚴禁一承諾”的制定,到“7531”工作法的實施,塔秀的村規民約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內涵,也匯聚起越來越強的內生動力。
以才項拉旦結婚為例,根據村規民約,彩禮一律不許超過5500元,送親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桌上擺放的東西,也要一律從簡。
“換作以前,結婚的壓力可不小呢,現在得益于村規民約,喜事辦得毫無壓力。我們一家人和睦共處,生活幸福。”才項拉旦說。就在年初,才項拉旦獲得了大學生到村任職的工作,成為子哈村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員。
婚俗“減負”,幸福“加碼”,為了讓村規民約落地生根、見實見效,塔秀鄉各村讓群眾成為村規民約的制定者、踐行者,在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緊緊圍繞鄉風文明建設、環境治理、經濟發展等方面修訂規則、細化約定,讓每一名群眾清楚知道什么該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成,不斷傳播正能量、引領新風貌。
故事三:
過去比財富,現在比教育
今年,家住共和縣江西溝鎮莫熱村5社的多杰仁青又分到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獎勵的100元錢。
雖然金額不多,但“含金量”不一般。原來這是村委會給重視教育、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家庭的“特殊獎勵”。當時村里的總結大會現場氣氛高漲,作為代表,多杰仁青挺直的腰板將身上的藏服穿出了久違的“帥氣”。
多杰仁青有四個孩子,三兒子周先加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學校頒發的獎狀一個又一個,裝滿了家里的一個裝飾柜子。
2021年,多杰仁青新蓋了四間房屋,有80平方米。多杰仁青跟父親才讓東主商量后,在客廳的最中間擺上了孩子的獎狀。為了美觀,專門花錢購買木框裝裱起來,擺了滿滿一面墻,然后再一面、再一面,直到今天,整整三面墻上,大大小小的獎狀、證書加起來有160多個。
“我只有初中學歷,吃了很多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虧,現在看著孩子們你追我趕地比成績,這今后的日子絕對會越來越好。”多杰仁青說。
3月29日,趁著放牧歸來的時間,跟隨江西溝鎮黨委書記仁青才讓,記者走進多杰仁青的家,映入眼簾的那整整三面墻的獎狀證書,震撼人心。
“母親因為癌癥過世,父親才讓東主常年生病,家里的經濟情況不太好,以前還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好在孩子們學習成績優異,只要家里能夠支持的,全部讓給孩子。”妻子尤拉吉說,家里經濟再拮據,孩子們也有最全的學習文具。
“就拿過年說,原先家家戶戶相互攀比,水果、飲料、牛羊肉擺放滿滿一桌,摞得高的連對面坐的人都看不見。現在不一樣了,家家戶戶都比教育、比精氣神,浪費攀比的陋習得到遏制,鎮黨委政府還決定出臺相關的獎懲制度呢。”仁青才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