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又是一年春和景明,又是一年國土綠化時,“擴綠興綠護綠”行動在青海大地悄然興起。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年復一年,青海森林蓄積量持續增長,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8.5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續“雙縮減”。從荒山荒坡到綠意盎然,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不斷擴面的新綠里,是一代又一代青海人久久為功、改善生態的綠色之為。
山川披綠固屏障
“以前山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現在山上一年比一年綠。”說起西寧南北山,這是很多西寧人最真切的感受。森林覆蓋率由7.2%提高到79%,西寧南北山的“綠色之變”,擴容了青海的“綠面”,拓印青海“逐綠”的深深腳印。
2017年,青海掀起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的熱潮,力度之大、規模之大前所未有,而后一直延續,持續開展國土綠化鞏固提升三年行動、科學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從增綠到增效,國土綠化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累計完成國土綠化4051.7萬畝(1畝≈0.0667公頃),森草覆蓋率穩步提升,大美青海成色更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青海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全年高質量完成國土綠化624.28萬畝,其中營造林161.76萬畝、草原修復治理462.52萬畝。完成防沙治沙149.38萬畝。
最美人間四月天,植樹造林正當時。近年來,青海以多種形式開展國土綠化,用行動“植”入綠色、守護綠色,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扎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阿尼瑪卿山脈、共和盆地、河湟地區、通天河流域等“雙重”專項年度建設任務全面完成,黃南藏族自治州、西寧市、果洛藏族自治州3個中央財政支持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陸續完工,同時完成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涉及林草54個子項目年度建設任務。
在此基礎上,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綠化,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鄉村綠化工作,實行按栽植株數折算面積開展鄉村綠化,創新推動各地鄉村綠化美化得到進一步提升。
綠化江源,改善生態,人人有責。隨著青海“綠色家底”持續增厚,青海實現以網格化管理林草資源,制定印發《關于加強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的若干措施》,出臺《青海省濕地保護規劃(2024-2030年)》《青海省濕地恢復費征收管理實施細則》等。同時,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工作,2024年完成林業有害生物防治219.49萬畝,草原有害生物防治935萬畝。
漫漫沙頭變“綠洲”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境內的克土沙區,距離青海湖水體直線距離大約3公里。經歷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艱難轉變,如今望去,昔日的荒涼之地變為沙漠綠洲,外圍的喬木林已有一層樓高,沙區外圍初步形成了喬灌草相結合的防沙林。
青海是全國第四大沙區和“三北”工程重點省區,防沙治沙是青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去年5月11日,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青海片區柴達木盆地荒漠化防治與生態修復項目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陶哈村啟動,作為首批重點項目,它的開工標志著全省“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打響。
青海積極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治理工程聯防聯治工作,簽署了《青新荒漠化防治及“三北”工程聯防聯治合作協議》《甘青兩省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治理工程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海西州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簽訂《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治理工程聯防聯治合作協議》。
2024年,青海強勢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全省下達“三北”工程項目資金23.99億元,實施“三北”重點項目27個,完成“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任務910.14萬畝,其中沙化土地治理96.04萬畝、非沙化土地治理814.1萬畝;謀劃儲備后續項目31個,“三北”工程攻堅戰邁出堅實步伐。同時,認真落實“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全省完成防沙治沙149.38萬畝,為目標任務的114%。
聚焦“三北”工程攻堅戰,著力解決基層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省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開展“四個一”戰略合作,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專家技術支撐聯動機制,實施科技援青、科技成果推廣等項目引才引智,多途徑提升基層技術能力水平。
一個個可圈可點的成果,是一項項工作的累積沉淀。而今,清潔能源產業優勢凸顯的同時,也讓光伏產業的治沙效益顯而易見。著眼長遠,我省出臺《青海省光伏產業林草沙地利用區劃報告》,將全省光伏產業適建區域劃分為鼓勵發展區、適宜建設區、符合發展區3個區域,推動用地要素保障從“后置審查”到“前置引導”轉變,有效促進光伏發電和防沙治沙融合發展。
護好生態惠民生
從一個個山頭到一片片沙漠,一個個高原綠色奇跡正在書寫,人們也正收獲著“綠色福利”。這些年,以多種盡責方式創新推進全民義務植樹,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形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識和合力。
2024年,青海把義務植樹工作統籌納入“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中,各地依托已建立的33處各級各類“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先后開展了“春秋季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民營企業家光彩林”“政協委員林”等活動,營建了一批志愿者林、國防林、援青林、企業家光彩林等“主題林”,同時依托各級各類“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通過全民義務植樹八種盡責形式,完成義務植樹累計折算1710余萬株。
從生態保護的維度看國土綠化成效,植樹造林亦或是防沙治沙,都把生態保護修復與民生改善緊密聯系在一起,從工程實施到后期管護,讓很多人實現了就業,增加了收入,而這正是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同頻共振。
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青海在“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中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推動國家以工代賑政策在林草生態建設領域落地落實。2024年,落實生態護林員勞務報酬、非國有林生態保護補償、退耕還林等各項政策性補助資金17.15億元,吸納4.48萬農牧民參與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大力發展中藏藥材、冬蟲夏草、沙棘等特色產業,發起成立青海、四川、云南、甘肅、西藏五省區冬蟲夏草產業保護聯盟,蟲草采挖總產值180億元,輻射帶動30萬農牧民人均增收1.12萬元,生態惠民成效顯著提升。
登上西寧北山,曾經種下的樹苗已變成茂密的林子,當嘰喳的鳥鳴合唱出大自然的“悅”曲,享受這無盡的綠色福祉,我們感恩的不僅是曾經那些植綠人,還有如今行走在山頭上、穿梭于樹林間的守綠人。堅守克土沙區13年的生態管護員華世才,親眼見證沙區一點點變綠。他覺得,身體力行保護生態很有成就感和榮譽感,還有一份穩定的工資收入。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我省通過苗木培育、施工整地、造林種草、撫育管護、材料運輸,以及輔助施工道路和配套水利設施建設等生產環節,直接給周邊群眾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了群眾勞動收入,林木經濟、生態旅游等產業正一路向上,為群眾創造了新的創收渠道,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蓬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