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劉姐姐,您再幫我們摳摳細節,這音調我們總是做不好。”伴隨著一曲《紅梅贊》,由前營街居民組成的常青京劇藝術團表演隊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排演,一旁團長劉玲耐心地指導著隊員們。
倉門街街道前營街社區居住著漢、回、藏、苗、撒拉等14個民族,居民群眾8054人,其中少數民族有1537人,各族群眾其樂融融,親如一家。在前營街社區,每天都發生著與鄰為善、與鄰為樂的故事,處處傳頌著各族居民群眾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故事,處處洋溢著群眾的幸福笑臉。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在倉門街街道前營街社區有一個廣場,廣場上是各民族群眾手挽手共進步的民族團結宣傳墻,民族團結標語在這里隨處可見,住在這里的各族群眾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散發著濃厚的民族團結進步氣息。
日常工作中,該社區引導更多群眾參與志愿服務,開展義務巡邏活動,凈化社區的治安環境,確保社區治安工作健康發展。聯合轄區倉門街派出所、城管中隊、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職能部門,設立了社區法律服務室,廣泛開展婦女、兒童維權、法律宣傳咨詢、人民調解等普法陣地,通過社區法律援助,調解鄰里糾紛,安全生產大排查、環保督察、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城鎮居民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等工作開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讓居民群眾感到真正的當家做主。
通過全科網格服務管理,推行社區公共服務事項準入制度,建設“網格吹哨、部門響應、有訴即辦”的全科網格體系,結合居民議事協商會,網格巡查,入戶走訪,電話反饋等幫助居民解決難題。“我們家水管一直漏水,社區能幫我們修一下嗎?”“我們社區文化活動什么時候舉辦?”……社區工作人員或者網格員認真聽取居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積極回應居民的合理訴求,將不能現場解答的“老大難”問題登記在冊,后期跟蹤服務給予答復。
“在社區工作,實踐告訴我,搞好民族團結工作,最管用的就是凝聚人心、爭取人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以真情把各民族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建美麗和諧家園。”前營街社區黨委書記張若蕾說。
該社區還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完善公共服務供給,引導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共居共樂、交往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社區為居民搭建學習平臺,改造優化社區“民族之家”“同心書屋”,配備涉民族類圖書,組建義務教員隊,常態化召開少數民族座談會、邀請道德模范、黨校講師授課。豐富各族文化生活,堅持“一月一主題”,支持各族群眾舉辦民族傳統特色節日活動,常態化在社區開展民族文藝匯演、“趣味運動會”“百家宴”等群眾文化活動。
“我們社區活動很多,每次活動都能看到常青京劇藝術團的表演,我們都很喜歡看。”社區居民馬毛娘說。
張若蕾介紹道,只有夯實民生基石,破解民生難題,才能使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前營街社區將繼續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搭建多樣化交往交流交融平臺,繪就社區治理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