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上,他們或穿梭于高原峽谷間、或堅守在草原深處、或跋涉于濕地湖畔……他們是高原奮斗者,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者。即日起,青海日報推出“最美高原奮斗者之最美生態管護員”專欄,帶您走進最美生態管護員的日常,聆聽他們與草木生靈的對話,激勵全省上下爭當“懂青海、愛青海、興青海”的新時代奮斗者,堅定信心、實干爭先,開拓創新、建功立業,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青海實踐。敬請關注。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1991年,年僅18歲的段國祿第一次踏上北山,連綿起伏的山上寸草不生,狂風呼嘯而過吹得人站立不穩,一盆洗臉水承載著十個人的溫度……這一切讓他心中生怯。
然而34年后站在北山遙望,滿眼都是圓柏、油松和云杉等,和煦的暖陽下山毛桃花開正艷……這綠色奇跡的背后是無數南北山綠化人的堅守。
4月9日,初見段國祿時,他在青海省金融系統大寺溝綠化區修剪枝條。茂密枝葉的縫隙間,他跪在一棵挺拔的油松前,凝視著層層疊疊、錯綜復雜的枝椏,伴隨著“咔嚓”一聲脆響,枝條應聲而斷,從下而上,相互纏繞、阻礙生長的枝條被一一清理后,原本雜亂無章的油松仿佛挺直了腰桿。“這些樹就跟孩子一樣,需要精心呵護才能茁壯成長。”段國祿修剪完油松后走向下一棵樹。
段國祿的故事要從這片承載著希望與使命的北山說起。1991年,段國祿在父親的鼓勵下,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懵懂,跟隨時任副省長尕布龍上山,投身生態綠化事業。起初,年少的段國祿有兩次忍不住跑回了家。然而,尕布龍副省長并沒有放棄,一次次將段國祿接回山上,他堅定的眼神、懇切的話語,如同一股暖流,深深打動著段國祿的心,內心深處的責任感被喚醒,段國祿最終留了下來,決心為這片荒山的綠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1996年,段國祿的妻子范英,也毅然來到山上,陪伴丈夫一同堅守。從此,北山的艱苦環境中,多了這對夫妻相互扶持的身影。“剛到這里的場景歷歷在目,沒想到一晃30年過去了,這里就是我的家,這里有我的牽掛,有時離開一兩天還不安心呢。”范英笑著說。
曾經的北山寸草不生,陡峭的山坡隨處可見,土壤是堿性的,而且紅色栗鈣土占比高,這種土壤遇水即散,太陽一曬就板結,還伴生著大量“羊腦石”,樹苗種一批死一批。曾經有人說這里根本不可能種活一棵樹。
但尕布龍就是不信這個邪,他帶領工人將黃土用背篼背到山上,用尖鎬鑿“羊腦石”。“挖出80厘米乘以80厘米的坑,用黃土填埋,只有這樣才能成活。那時我們兩個人一天挖三個坑。”段國祿回憶,當時為了改善土壤想盡了辦法,除了換土的方法,也嘗試了以灌養土,就是先種植灌木沙棘進行養土增肥,等土壤有了一定養分后再挖走,種植其他樹種。
“尕布龍副省長還提出了‘適地適種’,大寺溝綠化區是山頂土質較好,越到山腳土質越差,因此根據每一塊土地的不同土質選擇不同的樹種進行栽種。那時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種活一棵樹。”段國祿感慨。

終于,奇跡出現了!一片又一片樹林在北山拔地而起,綠水青山在北山不再是夢。春天,段國祿夫婦每天天不亮起床,扛著樹苗,拿著工具,穿梭在山間。夏天,烈日炎炎,水分蒸發極快,給樹苗澆水成了重要任務。秋天,拿起鐮刀,修剪著雜草,防止雜草與樹苗爭奪養分。冬天,萬物蟄伏,防火成為了首要任務,段國祿時刻警惕著,在林間巡邏。
“我們以尕布龍副省長為榜樣,守護著北山上的一草一木。”在北山植綠的一幕幕已深深地刻在了段國祿的心里,他笑著說:“就想一直守護在這里,直到走也走不動。”
34年如一日,守護一草一木,見證北山從荒山到綠樹成蔭,身邊隊員換了一撥又一撥,段國祿始終懷揣感恩之心,追隨尕布龍腳步前行,用腳步丈量綠化區的每一寸土地,守護著80多萬株苗木。
“你看!這是我第一次發現油松種子自然掉落后生根發芽了,這是多么美好的事兒,說明咱們的土壤養分已經足夠讓油松種子自然成活,土質改善情況好,這也是近幾年試種槐樹、山楂樹等成活率較高的原因。”段國祿激動地翻出手機中的照片說。照片中落葉間一棵小小的油松樹破土發芽,長出針葉,微小的身軀內蘊藏著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向下牢牢扎根,尋找水源與養分,向上生長,沖破土壤與落葉的層層阻礙。
如果說上山時看到的是風景,那么下山時看到的便是精神。南北山綠化人,將心血與汗水傾注于樹木,讓西寧綠色發展的底蘊更加濃厚。良好的城市面貌,宜居的城市環境,讓西寧擁有了長足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讓居住在此的人們擁有更多的自豪和幸福。郁郁蔥蔥的山林,是南北山綠化人為西寧發展獻上的珍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