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春回高原,萬物競發。從河湟谷地到柴達木綠洲,青海春播畫卷漸次鋪展。
“科技賦能單產提升,防災減災穩產保供”,這是年初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印發的《關于開展主要糧食作物春季管理和春耕備耕專題培訓活動的通知》中明確的兩項核心任務。
圍繞這些核心任務,2月至3月,青海統籌整合中央農廣校冬春農民大培訓資源,構建“省級指導、市縣主抓、多方協同”的工作機制。依托農牧民素質提升培訓計劃,結合農牧民綜合素養提升整村推進行動,聚焦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圍繞春季田管和春耕備播、鄉村文化和鄉村治理、農業防災減災等內容,各地按照糧油作物種植地區每縣至少開設3至4個專題班、培訓人數不少于200人的要求,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專題培訓。
3月初,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多部門,針對馬鈴薯、小麥等主糧作物,在五十鎮柳家村、西山鄉等地連辦三場春耕專題培訓。專家圍繞選種、施肥、地膜回收等環節開展“手把手”教學,把培訓課堂開到田間地頭,把種糧技能送到農民手中。
作為青海最早開始春播的地方,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前坪村的千畝示范田里,新型膜側小麥播種機可一次性完成覆膜、施肥、播種等工序,行距、深度誤差控制在厘米級。“過去人工播種費時費力,現在一臺機器抵得上20人!”種植大戶馬福成不由贊嘆。
民和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鄧鋒震介紹,膜側播種一體化技術經過5年推廣,畝均增產15%以上,節水30%,殘膜回收率超90%,真正實現了“綠色高產”。目前,民和縣30余家合作社已簽訂技術應用協議,預計推廣面積將突破5萬畝(1畝≈0.0667公頃)。
科技助農,事半功倍。聚焦農業生產難題,青海不斷強化技術攻關與模式創新。省農技推廣總站聯合科研院所研發的“膜側播種一體化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其精準播種、節水環保等優勢顯著;互助縣試點“智能墑情監測系統”,通過物聯網實時旱情預警;西寧市推廣“云上智農”在線平臺,開設春耕微課堂20期,惠及農戶1.2萬人次。
3月20日,青海省農技推廣總站在民和縣召開膜側小麥種植模式推廣現場會,強調要推動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確保糧食總產穩中有增。會議現場還發布了《青海省膜側小麥種植技術規范》,為全省推廣提供標準化指引。
春耕生產環節眾多,環環相扣。為確保春耕生產有序推進,全省建立了“農資保供綠色通道”,嚴查假冒偽劣農資,儲備種子、化肥等物資超20萬噸;氣象部門加密發布墑情預報,保險機構推出“春耕無憂險”;各級農技員、科技特派員組成120支服務隊,包片蹲點指導……
3月以來,青海搶抓春耕備耕關鍵期,以省級統籌引領、市縣精準落實、技術集成創新為抓手,構建起“政策+科技+服務”三位一體支撐體系,全力保障春播生產高效推進,為全年糧食穩產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一項項技術落地、一畝畝良田深耕,科技助力忙、上下聯動強的春耕圖景在高原大地慢慢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