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年來,相親角作為一種新興的婚戀交友方式,在全國各地悄然興起,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線。相親角以其獨特的形式和豐富的內(nèi)涵,引起了無數(shù)單身男女及其家長的關注。而在青藏高原古城西寧,這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婚戀現(xiàn)象也綻放出新的光彩。

力盟商業(yè)步行街有個相親角
在西寧市城西區(qū)力盟商業(yè)步行街西側,一面長8米、高2米的“脫單密碼墻”正成為西寧年輕人的姻緣地標。
3月27日,西寧迎來大降溫,寒風凜冽。下午的城西區(qū)力盟商業(yè)步行街內(nèi)行人稀少,但位于步行街西側的“西寧相親角”卻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這里,一面墻上整齊地懸掛著一排排相親彩頁。黃色的彩頁代表著離異或離異帶孩子的男女,紅色則是短婚未育、離異未育或不帶孩子的人士,而未婚的男女則分別用粉紅色和藍色區(qū)分。這其中,60%的彩頁來自未婚的男女青年。
每張彩頁上都詳細寫著相親者的性別、出生年月、身高、學歷、家庭成員、收入、車房情況等,以及對于異性的具體要求。彩頁右下角,還附上了相親角主辦方——談緣婚戀公司的二維碼,方便有意向的雙方進一步聯(lián)系。
“收入10000元,有車”“收入5000+,有房有車”“喜歡178+,不胖不瘦,有責任感,有上進心,三觀正,能聊到一起,有眼緣的理想型”……諸如此類的自我介紹與擇偶需求吸引著過往行人駐足查看。“這上面大家的條件都很好,還找不到對象嗎?”人群中,有的情侶手挽手,邊看邊笑著討論;有的則神情專注地看著。
西寧市民陳先生站在相親墻前,好奇地打量著彩頁。陳先生說,在商業(yè)街區(qū)看到這樣的相親方式,感覺很有意思。林女士則夸贊著這種新穎的相親形式:“以前覺得相親很尷尬,但現(xiàn)在這種展示方式讓人感覺更加自然和輕松。”
正在查看信息的張女士也表示:“我平時比較內(nèi)向,不太擅長與人交流。這種方式讓我們這種社恐的人可以更加自主地選擇想要了解的對象。”

相親角成新潮流
“‘西寧相親角’是去年7月開始啟用的。”談緣婚戀公司負責人周子涵介紹。
記者了解到,相親角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設立的,并且已在民政部門備案。“西寧相親角”啟用以來,迅速走紅,許多市民將圍觀查看相親彩頁的視頻或照片發(fā)布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了廣泛關注。
談及為何要在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設置相親角,周子涵表示:“我們想讓每天忙于工作、社交面小的年輕人,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獲取潛在的相親對象信息,提高相親效率。同時,相親角輕松的氛圍也能降低交流門檻,讓單身人士更易主動交流。”
據(jù)周子涵介紹,相親角上的彩頁只是一個展示平臺,讓相親者先瀏覽一遍。如果有后續(xù)的相親需求,公司會安排一對一的紅娘進行溝通。隨著相親角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許多年輕人紛紛主動聯(lián)系公司,尋找心儀對象。目前,通過相親墻主動尋找對象的年輕人占比80%,剩下20%則是父母或親戚幫忙。
周子涵認為,其實從去年的“王婆說媒”此類相親活動走紅來看,對于許多工作忙、圈子小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并不排斥通過相親交友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只是對于年輕群體來說,他們是一直在尋找新的且更為適合的交友方式。

相親角見證愛情故事
在周子涵介紹下,記者認識了出生于1997年的相親者趙女士。趙女士身高1.65米,本科學歷,長相甜美。她講述了自己通過“西寧相親角”聯(lián)系到公司,最終與相親者小陳談戀愛結婚的故事。
去年8月份,趙女士在力盟商業(yè)步行街逛街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相親角。她覺得很有意思,便聯(lián)系到了該公司。她對另一半的要求是年齡比她大、會做飯、有穩(wěn)定收入、有責任擔當。后來,公司為她介紹了多名相親對象,經(jīng)過幾次見面和相處,她最終選擇了陳先生。兩人于去年10月確認關系,今年過年期間結婚。
說著話,趙女士隨手翻看著微信朋友圈相冊,一張張?zhí)鹈鄣恼掌娮C了兩人的愛情歷程。“我不排斥通過相親角相親,外地這種相親角也挺多的。”她覺得自己到了適婚年齡,因工作原因又接觸不到其他異性,所以就來試試,沒想到真的遇到了合適的人。
相親角呈現(xiàn)婚戀新觀念
隨著相親活動新模式、新場景的不斷涌現(xiàn),越來越多的單身青年投身其中,積極尋找緣分。截至今年3月,“西寧相親角”平臺累計注冊用戶超過1萬人,其中會員有900人,成功促成了130對男女的姻緣。
周子涵分享道,以往許多人由于自認為條件不夠優(yōu)越而選擇婚介服務,但現(xiàn)在大家參與相親的原因不再僅僅局限于工作繁忙、社交圈狹窄,更多人對婚姻和愛情抱有更高層次的期待,他們渴望通過婚介所遇見心靈相通的伴侶。
記者了解到,目前,西寧相親市場的趨勢也在發(fā)生變化,過去男性參與者多于女性,而現(xiàn)在,1994年前出生的優(yōu)秀未婚女性數(shù)量已超過男性。現(xiàn)代女性不僅追求物質(zhì)條件,如車輛、房產(chǎn),更看重對方的趣味與內(nèi)在光芒。
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王玉瑢認為:“相親角作為社會的微縮景觀,反映出當下人們的婚戀觀念。”她指出,相親角是傳統(tǒng)婚戀文化在新時代的延續(xù),是傳統(tǒng)觀念在新空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隨著社會的持續(xù)進步,人們的活動領域拓寬,思想觀念也隨之變遷,婚戀觀由保守逐漸趨向開放。而如今,自主性更強的年輕一代對自己的婚姻有著更為深刻的思考和獨到見解。
單位出面助力青年婚戀
如今,不僅婚介機構忙碌于牽線,西寧的多家單位也行動起來,積極為單身青年搭建交友橋梁。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工會推出了《關于建立基層單位女職工紅娘隊伍的意見(試行)》。該意見旨在依托單位工團組織構建的線上線下未婚青年職工信息平臺,為青年職工精準匹配婚戀對象并提供專業(yè)建議。此外,公司還配套設立了激勵機制,以激發(fā)女職工紅娘隊伍的熱情,鼓勵她們更積極地為未婚職工牽線。
1992年出生的王茜,自入職起便是西寧客運段的一名列車員,2015年晉升為列車長。由于工作性質(zhì)特殊,她常年在北京與西藏之間往返,卻始終未能遇到合適的伴侶。
2021年,王茜調(diào)入了旅游車隊,負責拉薩至日喀則區(qū)間的列車服務,巧合的是,周國宏也恰好在這段線路上擔任列車員,兩人因此成為了同事。兩年的共事時光里,他們不僅是同事,也逐漸成為了男女朋友。
“當時我們的列車長一直關心我的個人問題,她發(fā)現(xiàn)我們挺合得來,條件也相當,于是就主動當起了紅娘,撮合我們。最后我們從同事發(fā)展成了戀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王茜幸福地說。
記者手記
在熙熙攘攘的力盟商業(yè)步行街,一面相親墻成為了城市的新地標,更成為無數(shù)單身青年心中的希望之地。
婚戀問題,這個曾經(jīng)被視為個人私事的領域,如今已成為國家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大事。從前幾年共青團中央發(fā)布的《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到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都體現(xiàn)出國家對青年婚戀問題的重視。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許多年輕人忙于工作,社交圈子狹窄,難以接觸到合適的伴侶。相親角的設立,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便捷、高效的相親平臺。相反,相親角的火爆也反映出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現(xiàn)代青年對婚姻和愛情的期待更高,他們不僅追求物質(zhì)條件的匹配,更看重心靈的契合。這要求有關部門在推動青年婚戀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提供便捷的相親平臺,更要注重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讓他們能夠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礎上,建立起幸福美滿的家庭。此外,西寧的許多單位也在積極行動,為單身青年搭建交友橋梁。這種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無疑為青年婚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