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4月5日,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鄉村振興產業園的青海寶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內,員工們正專注于制作藏式金絲唐卡。
隨著鑷子一開一合,細若游絲的金絲被精準地貼合在繪制好的輪廓上,勾勒出一條條靈動而耀眼的金色線條。湊近觀察,每一段金絲的銜接都自然流暢,精湛的技藝讓人由衷嘆服。
“膠水用量要恰到好處,多了影響畫面整潔,少了金絲粘貼不牢固。”公司總經理李加才讓叮囑員工。
“彎折金絲時動作要輕緩,避免用力過猛。”李加才讓悉心向員工講述著干貨,“彎折過程要循序漸進,大力會導致金絲斷裂。可以先將金絲的一端固定,然后用鑷子輕輕夾住需要彎折的部位,一點點地調整角度,更好地貼合畫布中的圖案輪廓。”
卓尕措立刻領會:“我一定掌握好方法,嚴格按照您教的步驟操作。精工細琢,讓這作品更出彩!”
李加才讓是家族中藏式金絲的第三代傳承人。據他介紹,這門手藝是從爺爺輩流傳下來的。
爺爺是一位工匠,曾在拉薩的集市上看到琳瑯滿目的精美器物,受到金屬盤子、花瓶上凹凸有致的紋理的啟發,老人將不同粗細的金絲鑲嵌在藏刀刀柄和馬鞍上。
藏刀刀柄上蜿蜒的細密金絲為冷冽的刀身增添了一抹別樣的溫度;在爺爺生活的年代,馬是藏族群眾常用的交通工具,鑲嵌了金絲的馬鞍,更顯典雅華貴,仿佛訴說著游牧民族的豪邁與浪漫。

藏式金絲這一工藝,讓原本平淡無奇的器物實現了華麗轉身。它不僅美化了器物的外觀,更將老人的匠心與藝術追求完美融合,淋漓盡致地彰顯了藏族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
時光流轉,李加才讓接過接力棒,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精神,突破了藏刀、馬鞍的局限,將這門工藝拓展到金絲唐卡以及手機殼、茶杯墊、項鏈、冰箱貼等文創產品,拓寬了工藝的應用邊界,讓藏式金絲工藝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李加才讓是尖扎縣能科鄉德乾村人,那里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給予了他豐富的創作素材與靈感。“我們正在完成的金絲唐卡作品叫《吉祥鹿》,這也是公司的主打產品,在藏族文化里,鹿不僅是瑞獸,更是吉祥、安康的象征。此外,我們還圍繞牦牛、藏羚羊、雪豹等高原生靈創作,展現青海獨特風貌。”
創作一幅金絲唐卡,一般需要三位創作者協同完成。首先由有深厚功底的唐卡畫師畫出圖案,緊接著,另一位創作者挑選質地柔軟的銅絲作“金絲”,小心翼翼地沿著先前繪制的圖案輪廓進行粘貼,為畫作構建出立體的線條架構。最后,專業畫師采用礦物質顏料填充到圖案之中。
掐絲是整個制作流程中的關鍵一環,對創作者的要求極高,創作者要在復雜的線條間靈活操作,使每一根金絲與圖案高度契合。
李加才讓分享:“創作時,我們會依據線條的粗細需求,挑選不同規格的銅絲。以人物繪制為例,想要精準呈現出眼睛的精致形態,就得使用最細的銅絲。這不僅考驗眼力,更需要創作者保持十足的耐心與定力。”
金絲唐卡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上色,同樣是對創作者功底的嚴苛考驗。“就拿畫面里的白云來說,它絕非單一的白色。為了讓畫面色彩富有層次感,我們需要將白色、黃色、綠色、咖啡色等多種顏色巧妙混合暈染,這樣描繪出的白云,才更貼近真實,富有靈動的質感。”李加才讓講解道。
歷經繪制圖案、掐絲塑形、上色潤色這三道精細工序,一幅金絲唐卡便基本成型。在金絲勾勒下,唐卡主體圖案立體感十足,盡顯華貴氣質。繪制過程中,創作者采用礦物質顏料上色,不僅讓畫面色彩鮮亮奪目,更賦予唐卡經久不褪的魅力。
目前,公司已為本村20位村民和康羊村8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并且搭建系統的技能培訓平臺,借助訂單式運營模式,助力大家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藏式金絲唐卡藝術憑借獨特魅力,開辟經濟增收新路徑,帶動當地發展。在傳承與創新的推動下,這門古老藝術重煥生機,續寫藏文化輝煌,勾勒出民族文化繁榮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