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春風拂面,萬物復蘇。春日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梨花靜待綻放,各個村鎮也跟隨著花信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新街鄉露天蔬菜育苗基地里,村民們正忙碌著種下新的幼苗;河西鎮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門口,辛勤勞作的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一幕幕正是貴德縣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實施“強支部、興產業、富百姓”三步走戰略,描繪出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強支部 奏響夯基固本“前奏曲”
“過去村里開個會都難,現在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上!”河西鎮加洛蘇合村黨支部書記張元珠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源自這個曾經的“問題村”,通過軟弱渙散“四個一”整頓措施,實現的華麗轉身。
加洛蘇合村黨支部之前因村級考核連續3年位于本鄉鎮末位、村“兩委”班子不健全、人居環境長期臟亂差等問題被列為軟弱渙散黨組織。面對這一情況,加洛蘇合村黨支部首先在班子隊伍建設上“動刀子”,通過調研了解、群眾測評、兩委互評,進一步優化“兩委”班子結構。同時緊盯整頓重點,定期召開村“兩委”會議、黨員大會、群眾代表大會,充分發揮“黨員+群眾”聯動機制,引導黨員在黨組織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處等重點工作中積極擔當作為、主動奉獻力量,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通過這次軟弱渙散整頓,我們村‘兩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群服務中心變整潔了、‘兩委’班子成員干事創業的信心也更足了。”村委會主任吳清志說。
去年以來,貴德縣緊盯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前期準備工作,把“政治功能”作為抓基層、打基礎的第一要務,著力在攻堅克難、提質增效上下功夫,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深入實施基層黨建“堡壘工程”、抓鄉促村全面進步、黨內政治生活規范提升等行動,按照“四個摸清”和逐村分類排隊要求開展3輪摸排評估,全面啟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經濟責任審計,調處化解可能影響村級團結穩定的矛盾糾紛143件,提檔升級黨群服務中心70個,規范治理“三無”小區38個,3個軟弱渙散和重點防控村完成整頓轉化,集中攻堅20個影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問題,20件民生實事有序推進,一批基層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基層黨組織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顯著提升。

興產業 譜寫提質增效“奮進曲”
走進新街鄉陸切村露天蔬菜育苗基地大棚,育苗盤上新芽破土而出,智能溫控系統精準護航,村民們穿梭在翠綠的苗床間干勁十足,有的裝土、有的倒種、有的擺盤……村民們在為初夏的移栽定植蓄足能量,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以前打工要跑外地,現在家門口就能掙4000多元!”脫貧戶高玉花高興地說。
如今,新街鄉投資3543萬元實施的高標準露天蔬菜育苗種植、特色化養殖、脫水蔬菜和醬菜加工、倉儲冷鏈基地、鄉村旅游等建設項目,已帶動當地3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
貴德縣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深入推進“強村”工程,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藍莓種植、陸基冷水魚養殖、脫水蔬菜和豆制品加工等一批自主經營、業態豐富、前景廣闊的實體產業初具規模。目前,全縣61個村集體收入突破20萬元,25個村達50萬元以上,產業振興勢頭強勁。
在加快培育和推進牦牛、藏羊、冬春小麥種養殖主導產業的基礎上,貴德縣還積極實施貢菜、羊肚菌、藍莓、西紅柿、糯玉米、冷水魚等特色產業,并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建設倉儲冷鏈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業,努力打造一批鄉村特色產業。同時,按照“四個一批”工作要求,全面梳理產業幫扶項目,對51項幫扶產業項目分類建立臺賬,逐項整改提升,切實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貴德縣重點儲備培育產業帶頭人隊伍,實施“百名大學生到村任職”行動,公開選聘100名大學生擔任村級事務助理員,從現有班子成員和后備干部庫中擇優選任35名懂產業、有思路、想發展的大學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成功回引62名外出經商、本土人才和退役軍人大學生回村發展,目前全縣53%的村黨組織書記為大學生,實現一村一名全日制大學生。量身定制“熔爐”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36名大學生村干部到陜西楊凌等地取經,分批次選派92名大學生后備人才到農牧、水利等部門進行跟崗鍛煉,切實提升鄉村振興實戰能力。

富百姓 唱響共同富裕“幸福曲”
當鄰近的村子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時面對同樣的難題,應該如何破解?拉西瓦鎮仍果村、葉后浪村、多拉村選擇聯村抱團,共同發展,用集體智慧闖出一片發展高原牧區特色產業的新天地。
2022年,拉西瓦鎮黨委提出聯村共建思路,三個村的“當家人”一拍即合:與其各自為戰,不如攥指成拳!隨后,3個村共同出資150萬元,以打造“三村抱團”高效養殖場為核心,成立拉西瓦鎮仍果村衛當口養殖場聯合黨支部,引進229頭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雪多牦牛,以此發展特色養殖業,拓寬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
貴德縣把富民增收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探索推行“土地流轉+務工+分紅”模式,通過資產收益、務工就業、技術培訓、土地流轉等多種帶動形式聯農帶農,實現“抱團式”發展。在河東鄉查達村投資3000萬元實施了農業產業孵化基地項目,帶動河東鄉15個村集體經濟平均每年收入10萬元,季節性帶動周邊地區農戶80余人就近就地務工增收,土地流轉每年增加收入2萬元以上。
貴德縣還根據縣域內各村不同地域類型和區位特點,結合村情實際,引導各村立足自身優勢,探索各自不同的發展路徑,“量身定做”村集體產業發展項目,在統籌謀劃實施大項目的同時,結合發展實際積極培育小而精的特色產業,打通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引擎,持續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帶動群眾實現增收。
鄉村振興,關鍵在黨。貴德縣將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精準聚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目標要求,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農牧產業提質增效、旅游產業行穩致遠、城鄉融合發展,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振興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振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