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省首個易地搬遷安置區青年公社在海東市樂都區成立。共青團樂都區委緊貼搬遷青年需求,創辦集就業培訓、創業引導等綜合就業服務于一體的青年公社及青年夜校,旨在為廣大青年提供成長成才、就業創業的服務平臺,幫助搬遷群眾提升就業技能,引導他們積極融入城市生活。青年公社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山區與城市、傳統與現代、生存與發展。
易地搬遷,絕非簡單的地理位移。從世代居住的深山到陌生的城鎮,搬遷群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往往面臨“雙重割裂”:一面是傳統農耕技能與城市就業需求的錯位,另一面是熟人社會的瓦解與新社交網絡的空白。同時技能單一、信息閉塞、心理隔閡等問題交織,一度讓部分人萌生“回遷”念頭。若無法破解這種“懸浮感”,搬遷政策便可能淪為“半截子工程”。如何讓搬遷群眾真正扎根?
政策設計必須如毛細血管般深入生活肌理。青海的實踐表明,唯有以“細水長流”取代“大水漫灌”,才能培育出可持續的生存土壤。蘆花鄉的周順蓮從山區搬遷后,通過刺繡培訓成為青繡車間繡娘,月收入超800元;馬廠鄉青年李領兄在“紅色勞務”模式下,實現“樓上安居、樓下樂業”。這些案例印證了一個道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激發內生動力才是長久之計。可以說,青年公社的成立不僅在于傳授技能,更在于扶智又扶志——讓青年看見“我能行”的可能。
青年公社只是青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體系的縮影。青年公社的實踐探索更加說明了易地搬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的起點這個道理。青海的探索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邏輯:搬遷群眾的“扎根”,本質是一場從空間轉移到身份重構、從生存保障到價值實現的系統性工程。當七里店社區的土族繡娘與藏族鄰居共繡一幅“民族團結”圖樣,當瞿曇鎮的油菜籽通過電商銷往全國,當青年夜校的燈光照亮更多人的前程——這些場景共同勾勒出一幅“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鮮活圖景。
未來,隨著更多制度性創新的實施,將推動“扎根”機制走向縱深。唯有讓搬遷群眾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易地搬遷才能從“政策答卷”升華為“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