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娟(右一)和村“兩委”工作人員商議村里的脫貧戶的監測問題。受訪者本人提供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3月13日,沿著小路踩著薄雪前行,王志娟遠遠瞅見村民王成良站在自家小院前。
“王叔好!這兩天身體咋樣?”王志娟上前打招呼。
“小王來了!”王成良一邊回應,一邊往院里讓:“我們兩口子都挺好,就是小孫女去上學了,心里有些空落落的!”
王志娟搓了搓凍得通紅的手,跟著王成良走進院子。她邊熟門熟路地坐到火爐旁取暖,邊順手翻開隨身攜帶的民情筆記本。厚實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著各戶需求,王成良家的那欄寫著:“家里只有兩位老人,孫女無人撫養,低保戶需定期探訪。”
這個總愛穿舊運動鞋、扎馬尾辮的互助姑娘,2021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選調至海北藏族自治州市場監督管理局,2023年10月在門源回族自治縣青石嘴鎮紅溝村駐村,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小王實話貼心,幫了我們老兩口很多忙!”王成良的老伴掀開門簾端來熬茶,又拿出來油炸果子,一個勁兒地往王志娟手里塞。王志娟捧著燙手的茶碗,仔細詢問兩位老人的身體情況,家里春耕的準備情況,三個人你來我往,拉起了家常。
“丫頭,頭回見你時,我還當你是來‘蓋章走過場’的呢!”王成良笑瞇瞇道,哪知王志娟這一待就是兩年。兩年來需要填寫表格,申請低保都是王志娟一手包辦,替老兩口省了不少事。也正是在這種日常的交流中,王志娟與村民的距離越來越近。
走出王家,心里想著王成良老兩口的笑容,王志娟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2021年。那年她即將畢業,對未來十分迷茫。偶然得知和她一樣來自青海的博士師兄畢業后被選調到青海,在鄉鎮服務群眾的故事,她的心里瞬間有了十分清晰的方向——她也要回去,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小小的力量。
初到紅溝村時,王志娟自恃熟悉方言,以為憑著“本地娃”的身份便能暢通無阻。可當她夾著政策文件走進村民羅占山家,用青海方言解釋了一遍農業補貼政策內容,卻被羅占山犀利的問題問得啞口無言:“我如果租賃了別人家的地,這種補貼咋算?還有的地種了幾十年,一直荒著,整治好了,能拿補貼不?”

王志娟(左)在村民家做民情調研。受訪者本人提供
一時間,王志娟只覺大腦一片空白,她張了張嘴,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給出準確答案;氐酱逦瘯k公室,王志娟滿心自責。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很快被激發出來。她深知,要想真正為村民服務,把工作做好,必須對政策爛熟于心。
“一有空余時間,我就到村民家里走訪,和他們聊天,來了解村民最關心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再回到政策中找答案。”王志娟說。在走訪中,她運用學習到的政策,幫一位開饃饃鋪的村民申請了5000元的生產獎補資金。
“與此同時,我也發揮自己所長,幫著村里策劃農牧民運動會等慶祝活動。”王志娟介紹,“活動籌備期間,我們特意將移風易俗等政策融入其中,通過趣味互動、現場講解等形式進行宣講,這樣村民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王志娟的協調下,村里還開展了“好婆婆”“好媳婦”等評比活動,進一步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去年,村里的婦聯主任馬元花以身作則,帶頭減少彩禮,這一舉措為村民樹立了榜樣,彩禮攀比之風漸息,村子愈發和諧美好。
“小王變化特別大,剛開始看著還像個鄰家娃娃,在基層服務了兩年后,她干起事來風風火火的,都能獨當一面了!”前不久,海北州市監局知識產權科科長黨永芳來到紅溝村開展活動,看著王志娟和村民溝通起來又快又準確,她不由得感慨。
“用一個詞概括一下駐村經歷?”
“收獲!”思考良久后,王志娟如此回答。這收獲,不僅僅是看到村民理解政策、參與活動的喜悅,更是在一次次艱難挑戰中,她內心的成長與蛻變。
“就拿去年的防汛來說,那段日子簡直是一場艱苦的鏖戰。”王志娟白天在村里各處,勘查可能存在的隱患點;晚上又忙著組織轉移群眾。整整四周連軸轉,她身心俱疲,可每當看到村民們因大家的努力而免受災害威脅,看到村子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逐漸變好,她就知道,所有的堅持都有意義。
“向下扎根的力量,終將托舉向上的成長。”王志娟扎根基層的生動實踐,既是個人成長的淬火熔爐,更是青春報國的壯麗征程。從防汛抗旱的沖鋒一線到鄉村振興的攻堅戰場,她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詮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