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在西寧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無限記憶的土地上,一場關于老廠區重生與復興的故事正悄然上演。
說到青海省的“三線建設”,就不得不提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隨著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211廠退出歷史舞臺,其“神秘面紗”被揭開,704、705、706……曾經的這樣一組神秘代號得到“解密”,那一串備受關注的數字被“具象化”。走進大通縣城找尋“三線建設”的記憶,來到小石山和山下那些廠區舊址前,記者看到,一座“三線”精神紀念館暨廣場已初具規模。
解密這些神秘的代號工廠
704,青海黎明化工廠;705,青海光明化工廠;706,青海重型機床廠……
隨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成功爆炸,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211廠退出歷史舞臺,逐漸揭開它的“神秘面紗”,704、705、706……曾經的這樣一組神秘代號也隨之被“解密”,這些工廠均建設在大通縣。
面紗揭開后,人們才知道,這些企業與建設在金銀灘草原上的221廠同屬“兩彈一星”功勛企業;705廠生產的201重水產品曾為青海爭得過國家級金獎;704廠生產的火箭推進器,順利地將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
究竟什么是“三線建設”?
為什么在青海會進行“三線建設”?
為什么這么多的工廠都建在大通縣?
記者跟隨不同尋常的一些人,尋找一段隱秘的歲月。在大通縣文聯辦公室,文聯主席侯繼廒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它們都是從曾經參與過大通縣“三線建設”的老三線人那里收集而來的,在侯繼廒的講解中記者的思緒回到了二十世紀那個特殊的年代。
20世紀60年代初,為應對國際環境挑戰、保障國防安全、改善工業布局,黨中央作出了“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當時,我國被劃分為三類地區,即前線、中間地帶和后方,它們分別被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三線地區包括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等共計13個省、自治區的全部和部分地區,而在這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就被稱為“三線建設”。青海自古就是連接西藏、新疆的必經通道,對有效實施“三線建設”的保密要求和控制西部、西南部地區行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通縣位于青海東部河湟谷地,森林覆蓋率高、水源充足,是“三線建設”選址的理想之地,于是704、705、706等工廠才會“落地”大通縣。
“你看這是當時的工廠大門,這是一部分以前的老廠房,我小的時候,提到704、705、706這些工廠代號,大通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是因為工廠里待遇好,還因為進入工廠還能學技術,那時候家里要是有人能進到這些工廠工作,走路都能昂首挺胸呢!如今這些工廠基本都已不復存在,被改革的大潮所裹挾,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卻在大通這片土地上接續傳承。”侯繼廒說。
在荒灘上建廠為青海發展筑基石
為什么說“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規模極大的工業遷移過程呢?因為從1964年開始,按照“三線建設”計劃,全國都行動了起來。在“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下,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青海綜合考慮地形、原料、水源及原有工業基礎等情況在西寧、海東、青海湖周邊地區開始了“三線建設”,根據國家統一安排,青海的“三線建設”采用沿海老廠遷建、援建、包建、改建和擴建等五種形式。
今年73歲的楊桂蘭17歲時跟著母親從東北老家頂風冒雪、一路征程來到了大通縣,在廠區內的學校畢業后,她在706廠工作了10年,隨后又被調到704廠直至退休,如今她的女兒仍然在704廠工作。
“那個時候條件差,我聽父親說他剛到大通縣見到工廠廠址時就傻眼了,一眼望去全是荒灘,連草都沒長幾棵。條件艱苦、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父親和其他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住帳篷、睡土房,在荒山野嶺中開山辟路、平整土地;風餐露宿、不畏嚴寒,硬是靠著人拉肩扛,在一片荒蕪中建立起了高大的廠房。等我和母親來的時候,條件已經好多了,工廠家屬區建好了,學校、醫院、浴池等設施一應俱全,不僅為廠區職工和家屬提供了教育和醫療保障,這些設施的建設也解決了當時的實際需求,為大通縣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楊桂蘭回憶說。
比起其他工廠,705廠的建設則更為“坎坷”。1990年之前,705廠是個盲區,衛星搜索不到這里,705廠是最高級保密單位,這里的建設者想要跟家屬聯系也只能用大通縣705信箱,但沒有具體位置。705廠由當時全國最著名的五大化工廠援建或者聯建,2000多名來自四川、重慶、上海、北京的科技人員匯集到這里,他們隱姓埋名、辛勤寒苦,默默生產著重水。重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在原子能工業中用作減速劑,也可制取重氫原料,是核工業和核武器不可缺少的材料,在那個特殊的年代,705廠也為我國的核工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熱血在這里沸騰,青春在這里燃燒,獻了青春獻子孫,大通“三線建設”人可曾后悔過?答案是肯定的“永不后悔”。
今年同樣73歲的高山林是土生土長的西寧人,初中畢業后他被招工到了704廠。“當時真是很艱苦,雖然能跟著師傅學技術,但渴了只能喝北川河水、餓了只能啃干饃饃,累了就睡隔出來的宿舍,讓當時只有16歲的我還是有些不習慣的。可誰想到,我不僅堅持了下來,還一干就是39年,后來,我的孩子們也都陸續接班留在704了。但讓我自豪的是,廠里生產的火箭推進器將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了太空,那一刻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高山林激動地告訴記者。
青海的“三線建設”開始后來自祖國內地的40余家企業在青海境內開展遷建、改建和擴建等工作,在15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了青海“三線建設”,形成了青海機械、冶金、電子、基礎工業為特色的支柱產業,為青海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和加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生產車間到旅游場所的蝶變
以前這里是我國第一家生產和建設高能燃料的國防軍事合作配套企業,對我國航天國防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以前這里是集當時國家最強資金設備和技術人員的自主研發的重水原料企業,它改變了我國重水依賴進口的局面;以前這里機器聲轟鳴、設備飛速旋轉,制造出一臺臺各類重型機床,為我國工業發展作出貢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通縣境內這些曾經輝煌的企業早已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驅車從西寧駛入大通縣城,在進入縣城不遠處的路邊有一座別具一格的廣場。廣場上是706廠原料處理車間的舊址,如今一塊“706工廠”的標識牌向人們講述著這里過去的故事。在落寂的廠房里還存放著一些陳舊的機器,墻上一塊塊“奮進”的標語,仿佛見證著706廠以前的輝煌。一條畫滿齒輪的步行道將車間舊址與一片綠地相連,在綠地的盡頭,一段廢舊的鐵軌上擺放著象征某個年代的火車頭,一下子就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那個年代”……
如今,大通縣正在書寫新的發展篇章。通過給舊工廠注入新的血液,大通縣委縣政府積極推進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將“三線建設”遺址打造為紅色教育基地和工業旅游景點,為大通人和“三線人”留下“念想”。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通縣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三線建設”鑄就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精神,依然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激勵著大通人民在新時代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