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初春的西寧依舊寒風凜冽。當市民如往常般乘坐公交穿梭在城市時,一場沒有硝煙的生命救援正在301路公交車上悄然展開。西寧公交集團五隊用29分鐘的“教科書式”救援,為西寧的“公交溫度”寫下最生動的注腳。
29分鐘的生命接力
記者了解到,事發在3月的一個周末,當天上午11時32分,301路駕駛員張艷敏突然感到胸口劇痛,她強忍不適按下緊急呼叫鍵:“隊長,我不太行了……”掛斷電話的瞬間,這位有著20年駕齡的老司機已瀕臨意識模糊。監控畫面顯示,她最后的意識定格在將車輛平穩靠邊、拉起手剎的動作上。
“電話里傳來的喘息聲讓我脊背發涼。”車隊隊長李建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他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值班隊長馬玉龍與同事趙雄組成救援小分隊,3分鐘后驅車沖向事發地。此時,公交集團應急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救援車輛的實時軌跡正以紅色箭頭飛速移動。
11時44分,馬玉龍在七一路公交站找到已癱倒在駕駛座的張艷敏。“她臉色發紫,呼吸發顫。”馬玉龍說,他和同事兩人沒有絲毫遲疑,將張艷敏趕緊抬上私家車。警報拉響的救護車此時正從941醫院飛馳而來,兩輛車在湟水河畔成功會合上演現實版“生死時速”。
錦旗背后的機制密碼
當張艷敏在搶救室睜開眼睛,看到床頭擺放整齊的病歷本時,淚水瞬間模糊了視線。醫院診斷結果顯示:先天性房間隔缺損伴膨出瘤形成,這種隨時可能引發心力衰竭的疾病,因送醫及時被扼殺在危險邊緣。
3月30日,康復歸隊的張艷敏將一面燙金錦旗鄭重交到隊長手中。鮮紅錦緞上“領導班子大愛無疆”八個大字,在陽光下與她手機里保存的救援時間軸交相輝映:從發病呼救到進入搶救室,全程僅用29分鐘,每個時間節點精準到分鐘。
“這不是偶然的幸運。”西寧公交集團安全科科長王剛透露,這套“三分鐘響應、五分鐘到場、十分鐘處置”的應急機制,源于三年前建立的智慧公交云平臺。通過車載AI系統實時監測駕駛員生命體征,配合覆蓋全城的救援網絡,為每名公交人織就隱形保護網。
“鋼鐵車隊”的柔情底色
在西寧公交集團五隊榮譽室里,這面新添的錦旗與歷年獲得的“安全標兵單位”獎牌“并肩而立”。不同的是,這次的榮譽背后,是公交人對“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
“每年組織三次應急演練,從心肺復蘇到擔架使用,所有駕駛員都持證上崗。”馬玉龍翻開培訓記錄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個隊員的考核成績。更讓他驕傲的是,去年車隊自發成立的“守護者基金”,已幫助五位患病同事渡過難關。
張師傅的手機里,至今保存著那天的通話錄音。隊長略帶顫抖卻堅定的聲音,像冬日暖陽穿透病痛的陰霾:“張師傅,您放心,車隊就是您的靠山!”這句承諾,正在西寧5000余名公交人中接力傳承。
當最后一班公交車駛入夜色,城市守夜人繼續用方向盤丈量著這座高原城市的溫度。他們知道,無論黎明還是深夜,這張流動的公交網絡永遠為需要幫助的人亮著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