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高原腹地,一場關于傳統美食的數字化變革正在改寫產業發展軌跡。
根據《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青海拉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要求,青海拉面產業加速向數字平臺轉型,通過資源共建共享為全產業鏈發展提供數據支撐。2025年2月,青海拉面大數據中心的落成標志著這一產業開啟了從灶臺手藝向智慧產業的跨越式升級。
數字化的智慧轉型,正在打通拉面產業鏈,重構產業價值網。作為產業神經中樞的青海拉面大數據中心,實時捕捉遍布國內外337個城市的2萬家門店運營脈搏。它以數字化平臺采集拉面門店經營、供應鏈物流、消費者偏好等數據,系統分析食材消耗曲線與區域營銷圖譜,自動生成精準運營方案,破解了供應鏈分散、融資困難等產業痛點,顯著降低了產業鏈各環節的信息搜尋與協調成本。更關鍵的是,這種數字化分析調度將有利于進一步實現青海牦牛肉、青稞等高原特色農牧產品與拉面產業的精準對接,不但幫助構建從高原牧場到全球廚房的數字化供應閉環,更形成產業反哺農業、畜牧業的良性發展機制。
隨著產業鏈條的全面貫通,人才培育與產業升級開始同頻共振。大數據中心通過搭建青海拉面現代產業學院與拉面產業園共建的實訓基地,培育既掌握數據分析、標準化管理,又深諳傳統技藝的復合型產業人才,初步構建起“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配套建設的青海省扶貧拉面產業園,整合培訓服務、電商支持等功能,為產業持續發展儲備智力資源。
當本土化根基筑牢,產業自然產生溢出效應,2025年青海青拉海外運營中心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標志著產業進入新階段。72家國際門店突破文化壁壘,年均創造80億余元勞務收入的同時,帶動高原食材出口量增長。這種跨越式發展背后,是一套可復制的標準化生產體系與國際認證機制,它使高原味道沿著“跨境供應鏈—文化認同—商業生態”的路徑向全球市場縱深發展。
最終,數字化轉型的終極價值,將回歸到民生福祉的軸心上。恰如今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馬世功提出拉面產業的“四個轉變”發展路徑,以品質管控筑牢產業根基,以資源整合打造連鎖品牌,以文化營銷提升產品附加值,以產業協同帶動關聯發展。如今,這條路徑正在持續完善,讓拉面經濟真正成為青海的富民工程。
從央視《三餐四季》的文化呈現到數據中心的智慧賦能,青海拉面完成了從地方小吃到產業集群的蛻變。當考古陶碗遇見數據云臺,這場由數據“拉”動的智慧轉型,不僅書寫著傳統產業的創新舉措,更讓一碗面的溫度與數字技術的精度,共同編織出高原產業融入全球的數字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