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正青春的年紀,你在干什么?有一群青年,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鄉村,將青春獻給了農村。4月1日晚,本報《請進,我們的直播間》邀請到西寧市湟中區共和鎮東臺村村黨支部書記黨萬青、甘河灘鎮黃一村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文淑慧、上五莊鎮大寺溝二村村委會主任助理汪時羽、攔隆口鎮泥麻隆村村委會主任助理韓欣然,暢聊他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故事。
為實現個人價值,他們走向廣闊農村
為什么選擇回到鄉村,在什么樣的契機下回到鄉村?
汪時羽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青海人,大學畢業后看到很多同學涌向互聯網大廠時,他決定回到家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了盡快融入大寺溝,汪時羽加強與村干部的溝通交流,請教村里的相關工作該怎么開展,并開始全面深入入戶走訪工作。
“一次偶然的聊天,讓我了解到了選調生,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報考了。”文淑慧雖然也是青海人,但身為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的一名土族姑娘,剛踏上駐村崗位時,面對繁雜的村務,毫無經驗的她很焦慮,加之離家兩百多公里,讓她常常有孤獨感。村兩委工作人員以及家人的鼓勵,讓她漸漸進入工作狀態,也讓她扎根鄉村的信念愈發堅定。
上大學時,韓欣然參與社會實踐期間,深切感受到基層是了解國情、服務群眾的第一線,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廣闊舞臺。臨近畢業時,她通過學校的選調生宣講講座了解到這一就業方向。“選調生的培養機制深深吸引著我,我希望回到青海這片養育我的土地,真正做些實事,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切實為基層群眾的生活帶來改變。”韓欣然說。
黨萬青任職的地方是她從小生活長大的村莊,村子雖然位于淺腦山地區,卻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看到家鄉與城市的差距,我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見識帶回去,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貢獻一份力量,便毫不猶豫地回到了村莊。”黨萬青說。
不同環境不同崗位,他們創新思路解難題
汪時羽清晰地記得,到村的第一項任務是整理村檔、戶檔。接到任務時,他還慶幸,這點小事肯定手到擒來,可沒想到過程很曲折。“因為初到村里,村里的情況、村民的情況都不熟悉,只能挨家挨戶走訪,詢問務工地點、務工收入和養殖情況,并積極請教村干部,這才完成我的第一項任務。”汪時羽說,其間,他發現常規方式整理太慢,效率低,便充分利用大學所學知識,編寫了一個系統,儲存了村里53戶脫貧戶、258人的信息,系統中輸入戶主姓名,就能顯示家庭的全部信息,這個系統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初入泥麻隆村,韓欣然就被村里的特色產業吸引。近年來,村里不僅有高原靈芝種植特色產業,還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旅游,引進企業承包經營村康養中心和池塘,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每年還會舉辦牡丹文化節,推動“游美麗鄉村、賞高原牡丹、住康養勝地、品農家藥膳”等為主的鄉村旅游發展。
“我們村人口比較少,處于淺腦山地區,村莊的知名度還不高。去年我們引進技術人員,開展了藏貝母試種,育苗20萬株。還積極盤活閑置資產,升級改造酒坊并積極招商運營,試生產釀造糧食酒近5000斤。希望以更新穎、獨特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到我們美麗的泥麻隆村游玩。”韓欣然說。
盡管是本村人,但黨萬青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風順。村里有一部分村民搬遷到了鳳凰小區,但鳳凰新型社區的矛盾糾紛問題成為村兩委的難題,為了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她入戶走訪并上報上級領導,成立了鳳凰小區業主委員會,擬定了鳳凰小區協調議事會制度規則,有效化解了鳳凰新型社區矛盾糾紛。
說起新農村故事,他們有著說不完的話
直播間內,說到和村莊、村民的故事,4位嘉賓滿臉笑容,有著說不完的話。
提到到村任職的經驗時,大家毫不吝嗇地分享。“在工作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需求,多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讓村民參與到村里的發展規劃和項目建設中來。”文淑慧說。
黨萬青說,回村前,要充分調研村莊的自然環境、產業基礎、扶持政策等。比如了解當地特色農產品、閑置土地資源狀況,以及政府對鄉村創業的補貼、貸款優惠等政策,為后續發展找準方向。
“要多與村民溝通交流,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真正融入到鄉村生活中去。”韓欣然說。
汪時羽給出的經驗是,一定要做好吃苦的準備,鄉村工作環境相對艱苦,要主動融入村民,了解他們的需求,用真心換真心。每天要面對各種矛盾和問題,還要協調各方關系,不要有畏難情緒,人正是在這些挑戰中,才會不斷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