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鄉村振興展新顏,黨建品牌顯成效,村干部報酬再提升,村集體經濟穩增長……去年以來,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一幅充滿蓬勃生機與無限活力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鋪展。各領域黨建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煥發了新容貌,一份份閃亮的答卷、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一串串奮斗的足跡,背后凝聚著基層黨建迸發出的磅礴力量。這力量讓鄉村振興的成果處處彰顯,讓基層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破瓶頸 使真勁 基層組織“強”起來
“我們持之以恒地秉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整頓提升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當作建強基層戰斗堡壘、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與組織功能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推動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出成效、提升見質效。”祁連縣委組織部負責人陳小明堅定地說。
近年來,祁連縣委組織部深入貫徹省州縣委的工作要求,以嚴謹細致的態度對全縣45個村黨組織開展了“拉網式”的排查。按照5類20條問題風險識別點,逐一為每個村開展正負向測評工作。這個過程嚴格遵循村黨組織自查、鄉鎮黨委初報、縣委組織部審核、縣委審定的程序,精準地確定軟弱渙散村和重點防控村。隨后,依據“一村一案”和“四個一”的要求,為這些軟弱渙散黨組織量身定制整頓提升的方案,并且以“一季一巡查”的方式,促使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現了由亂到治、由散到聚、由弱到強的深刻變革。
默勒鎮組織委員余存娟自豪地介紹:“我們鄉鎮參照‘四強五優’黨支部建設標準,大力實施‘堡壘工程’‘十有’工程,還積極開展跨區域黨建大聯盟、黨員志愿服務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這樣積極的氛圍下,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成為引領群眾奮進的旗幟。”
祁連縣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在全縣不同領域的黨組織積極開展“四強五優”黨支部建設工作。聚焦37項具體內容和91條考核細則,采用“基本考核+群眾測評+獎勵加分+一票否決”的綜合評定方式。在機關、學校、醫院等3個領域的80個機關黨組織里,精心創建了8個“四強”黨支部;在50個村(社區)黨組織和9個“兩新”組織黨組織當中,成功創建12個“五優”黨支部。這一舉措在各個領域營造了一種學有榜樣、趕有目標的濃厚氛圍,激勵著各個黨組織不斷提升自身建設水平,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抓主業 辦真事 服務水平“高”起來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峨堡作為‘青海北大門’,致力推動縣委‘1234’發展戰略峨堡實踐,立足‘生態優鎮、畜牧強鎮、文旅興鎮’發展定位,將紅色古鎮、絲路南沖、聯甘通疆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新動能,逐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峨堡鎮黨委書記馬青川介紹。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祁連縣為了讓駐村干部更好地發揮作用,精心制定了駐村干部“傳幫帶”細則、“八步工作法”和駐村工作重點任務清單,建立起“四問、四講、四必訪”的工作機制,推行“一訪三查”“實績公示”的督導機制。這些舉措就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駐村干部的工作活力之門,讓他們以“下得去、融得進、干得好”的積極工作態度創新工作、推動發展。
“組織對我們真的是關懷備至啊,給我們提供了單間宿舍,還配備了基本的生活用品,這就真正把我們這些家不在本地的干部的后顧之憂都給解決了。”營盤臺村第一書記程啟雄說。
祁連縣重點關注駐村干部“吃穿住行”的后勤保障問題,結合鄉鎮和村(社區)“十有”工程,不斷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查漏補缺,妥妥地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及時協調配備的單間宿舍就達47間,投入24.06萬元關愛資金購買冰箱、暖氣,還配備了灶具、廚具、冰箱、微波爐、取暖器等生活起居的必備用品,真正做到了讓駐村干部住得舒心、安心。
村民們對村(社區)“十有”工程也是贊不絕口,“我們現在再也不用擔心拿不到快遞了,現在的愛心超市里既能夠收發快遞,還能用積分兌換物品呢。”“這一碗飯啊,葷素搭配得特別好,營養均衡,味道還特別棒,我們這些老年人再也不用擔心吃飯難的問題了。”走進黃藏寺村15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便能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桌椅、明亮的窗戶、干凈的灶臺,一道道熱氣騰騰的菜品陳列其中,整個環境舒適溫馨。
去年以來,祁連縣從多個方面發力,推進村(社區)“十有”工程建設,共計投入465.07萬元。這些資金是通過“政府補一點、聯點單位幫一點、鄉賢(愛心人士)捐一點、自己拿一點”的多渠道籌集而來的。這一工程的實施,真的是為空巢老人打造了溫暖的“幸福巢”,為留守兒童構建了貼心的“暖心港”。
提素質 出真招 黨員隊伍“活”起來
“現在這種集中的‘充電’啊,課程安排得特別充實,和實際工作的聯系特別緊密。不僅有著面對面的講授,而且還有身臨其境的教學體驗,真是讓我們收獲滿滿,感觸頗深。”參加了“黨員進黨校集中輪訓”工程的阿柔鄉草大板村黨支部書記海明有感而發。
祁連縣密切貼合新時代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新形勢與新任務,深入挖掘“家門口”紅色資源,充分發揮縣委黨校的“主陣地”作用。依托紅西路軍和解放軍二軍紀念園、黃番之戰遺址、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等20個紅色研學點以及白楊溝村史館、大拉洞管護站等5個黨支部組織生活共享陣地,精心打造出“課堂+基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把黨員教育延伸到教學基地、田間地頭,讓基層黨員能夠在切身的體驗和感受中深入學習研究,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全面提高廣大黨員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村里發展需要啥知識,培訓課程就針對啥內容來安排,這樣根據需求來安排的培訓,非常接地氣,也特別實用。”扎麻什鄉地盤子村黨支部書記徐向鵬在剛剛結束的村黨支部書記能力培訓班上這樣分享。
祁連縣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的實際需求以及不同領域、不同群體黨員的特點,推出了黨員“點單”、黨校“配單”、講師“下廚”的教學模式。始終堅持“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工作思路,針對培訓時間、培訓內容等方面進行差異化的設計,讓黨員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充電”,不斷提高培訓的精準性。截至目前,全縣已舉辦各類黨員培訓班9期,培訓的黨員人數超過了2000人次,同時還開展了80余批次的現場教學。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方式,讓黨員隊伍的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祁連縣,黨建在基層組織建設、服務群眾和黨員隊伍素質提升等方面發揮著穿針引線的巨大作用。這一幅由黨建引領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