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位于大通縣橋頭鎮的福園社區是一個居住著1.3萬余名居民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區,社區主任張桂萍介紹,近年來,社區始終秉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思維,創新打造“石榴籽+N”治理體系,通過“文化共融、鄰里共建、家園共治、思想共鑄”四大路徑,不斷實現各族群眾全方位深度嵌入,繪就了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圖景。
思想引領固根基。構建“立體化”宣教體系,依托“移動辦公桌”“職工書屋”等特色陣地,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環保知識講座、親子閱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了各族群眾的文化認同和環保意識,促進了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居民公約,切實推動“五個認同”融入日常、化作經常。
文化交融筑同心。社區以中華文化為根脈,構建多元文化共生平臺。年內參與“在橋頭感受這個夏的夜”“在橋頭這個冬天不太冷”文化活動10余場,創新推出“非遺工坊”“民族故事匯”等特色項目,打造融合各民族藝術符號的“城市會客廳”公共空間,通過“火鍋盛宴·讓這個冬天‘吃’續熱起來”民族美食品鑒、“福園智趣工坊—基層青少年科技館”等沉浸式活動,讓各族居民在文化互鑒中增進認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局面。
鄰里互助顯真情。構建“1+N”志愿服務網絡,成立“信念之聲”“紅石榴籽”宣講隊等特色志愿服務隊伍,開展了政策知識宣傳、預防電信網絡詐騙、殘障人士及獨居高齡老人幫扶等活動。創新“樓院微講堂”“牡丹黨韻園”等微陣地,黨員、志愿者參與到“愛心托管”“銀發課堂”等精準服務項目中去。建立了“鄰里守望”互助機制,全年解決了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0件,形成“有事大家幫、有難共同擔”的溫暖共同體。
家園共建聚合力。推行“黨員先鋒+群眾自治”治理模式,組建社區環境整治、安全巡邏、福連心調站等自治隊伍3支,重點清理小區長期積累垃圾死角,小區居住環境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形成“有矛盾到驛站”的社區共識,轄區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達98%。創新“公益集市”“暖冬課堂”等共建載體,發動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形成“紅色黨建聯盟”,年內舉辦共建共治義賣宣傳活動10余場。積極征求群眾意見,及時解決能源新區小區基礎設施管網雨污分離、老舊燃氣管網改造等民生實事,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區積極探索“空間嵌入促融合、文化浸潤促認同、服務提質促歸屬、機制創新促長效”新路徑,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度顯著提升,民族事務協商參與率達90%以上。社區獲評縣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如今,1.3萬顆“石榴籽”正以共生共榮的生動實踐,續寫著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