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溫室里的小油菜。(拍攝于1月26日)記者 陳俊 通訊員 仲喜年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西寧海關、青海省商務廳公布的2025年前兩個月進出口數據顯示,前兩個月,青海冷水魚、冷涼蔬菜萬噸級“雙冷”農產品出口產業集群建設加力推進,以“冷資源”鍛造“熱產業”,賦能“雙冷”產品暢銷海外。前兩個月,“雙冷”產品出口強勁,實現開門紅,冷水魚(鱒魚類)出口1062.6噸,增長2.1倍,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的74.8%,出口量持續穩居全國第一;高原冷涼蔬菜出口1140.1噸,增長3.8倍,增速位列全國第三。
初春,高原大地正在復蘇,冷涼產業已然成為全省農業經濟增長新動力。
冷涼蔬菜:品質作保 銷路不愁
春回大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蔬菜大棚內,六七個品種的羽衣甘藍作為互助縣今年首批的供港蔬菜,被采摘裝車,等著送往粵港澳地區。
“我們是首次試種羽衣甘藍,去年11月栽種,今年3月21日開始正式進入采摘期,都是訂單蔬菜,銷路不用愁,以前我們這里冬天不種這些價格高的蔬菜,因為沒有銷路。”互助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朱安香說,得益于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互助冷涼蔬菜品質獲得認可,去年冬天接到羽衣甘藍的訂單,它的價格高,收益好。
品質保證了銷量,讓生產加足馬力,育苗產業則為蔬菜種植節省了時間和成本。
“今年我們高原冷涼蔬菜的育苗規模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茄果類、葉菜類和供港蔬菜育苗有2250萬株,大蔥10億株以上。因為互助縣的優勢就在露地蔬菜上,現在菜地處于種植前的準備期,這個時間段我們利用大棚做好育苗,等到氣候適宜立馬就能就近做菜苗的移栽,大大縮短了蔬菜在田的時間。”朱安香告訴記者,種植周期縮短,蔬菜能提前上市,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差,蔬菜價格就不一樣。
利用育苗和溫棚,互助縣蔬菜種植可以從一茬做到兩茬甚至三茬。供港蔬菜的種類從30多種增加至40多種,品質優,價格高,產業效益好,互助冷涼蔬菜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為夯實來之不易的產業發展基礎,青海先后出臺《青海省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關于加快現代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冷涼蔬菜和冷水魚產業發展路徑。在蔬菜領域,通過《青海省食用菌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政策推動標準化基地建設,經西寧海關備案的出口蔬菜基地達到29家5.7萬畝。西寧市湟中區獲批投建國家級高原冷涼蔬菜產業園,西寧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授予“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稱號。在冷水魚領域,發布《青海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年)》,劃定養殖區并優化網箱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區域優勢明顯的沿黃冷水魚產業集群。
冷水魚:“冷”水育出“熱”產業
青海境內水域資源豐富,因其天然潔凈、常年低溫且無大風浪等條件,成為冷水養殖最適宜的水域。冷水魚養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近幾年逐漸形成規模、打出品牌。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烏蘭縣農興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里,六座直徑6米、高1.85米的養殖池整齊排列,池子里2024年5月投的三倍體虹鱒魚苗活蹦亂跳。
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位于黃河谷地川水地區,年平均氣溫為7.9℃,地下水水溫在9至18℃之間,適宜發展冷水魚養殖。
民和縣通過政策引導、科學規劃,修建了4個標準化陸基冷水魚養殖棚,中川陸基冷水魚養殖基地初步形成規模。目前,該基地共有冷水魚養殖企業4家,養殖桶140個、有效養殖水體9000立方米。
龍羊峽水庫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西北部,水庫海拔2600米,水域面積383平方公里,全年水溫12攝氏度左右,平均水深64米,有5米以上透明水體,常年不封凍,自然無污染,是高原冷水魚(虹鱒)生長的絕佳環境。
近年來,海南州共和縣聚焦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利用龍羊峽庫區獨特冷涼水資源天然優勢,深入實施科技興漁、綠色富漁、智慧強漁行動,加快推進龍羊峽生態漁業綠色化發展、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數智化管理、品牌化經營。
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在龍羊峽庫區建成亞洲規模領先、國內唯一全年可不間斷穩定供貨的智能化三文魚養殖基地,擁有各型號養殖網箱200多個,成功構建起集養殖、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產業熱的背后是增長的經濟賬。全省現有標準化網箱養殖基地27個,鮭鱒魚網箱養殖的合作社15個、企業12個,建成產業科技園、產業強鎮各1個,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2024年青海水產品產量達到1.9萬噸,出口5529噸,出口量是上年的12倍,出口額達到3.1億元。其中三文魚(鮭鱒魚)產量達到1.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3%至39%,目前青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三文魚養殖基地。
西寧海關所屬西海海關關員對出口虹鱒魚開展監管作業。西寧海關供圖
長勢良好的羽衣甘藍。受訪者供圖
“雙冷”特色:筑牢綠色安全防線
“綠色有機”既是高原冷涼蔬菜和冷水魚的特色、優勢,更是走出青海、走向世界的通行證。青海省立足冷涼資源稟賦優勢,以“綠色有機”為核心,協同推進高原冷涼蔬菜和冷水魚兩大“雙冷”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蔬菜領域積極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冷水魚領域嚴格執行生物安全與環保規定,推動農業綠色循環發展。
目前,青海全面推廣全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等技術,蔬菜檢測合格率達98%以上;已建成154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41座蔬菜恒溫保鮮庫,新增冷庫達10萬噸,農產品產地低溫處理率達到20%,農產品損失率降低10%。
兩大產業均形成“生產—加工—出口”閉環監管,有效筑牢質量安全防線。蔬菜產業著力培育西寧海東兩市供港蔬菜聚集區,統籌規劃設施蔬菜、露地蔬菜、復種蔬菜、種子種苗繁育、食用菌生產主產區,大力發展供港蔬菜備案制、訂單式生產,推動全省312個蔬菜基地標準化生產,并通過海關備案基地和“綠色查驗通道”,實現蔬菜出口高效通關。
冷水魚產業建立全鏈條監控監測體系,對企業養殖環境、養殖過程、成魚品質全程監管、全面把控,聯合海關實施“企業管理+現場監管+后續核查”模式,確保出口產品各項指標符合進口國食品安全標準。目前,全省認證鮭鱒魚類綠色食品10個,龍洋知鮮獲得ASC、BAP國際雙認證。
2024年,以天然、優質、綠色為品牌特色的“青海三文魚”公共品牌正式發布,有效推動青海三文魚產業朝著高質量、綠色、有機的方向蓬勃發展。
虹鱒魚片、煙熏虹鱒魚等深加工產品2024年首次實現出口,出口國家和地區從俄羅斯逐漸拓展至蒙古、墨西哥、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冷水魚出口占全國同類產品90%以上。
2024年底,香港尖沙咀青海(西寧)生活館暨供港蔬菜基地揭牌運營。
好產品依賴好品質,好品質才能立好品牌。依托“凈土青海·高原臻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省多維推進品牌建設。蔬菜產業持續提升打造“河湟田源”“河湟硒谷”“天路飄香”“神奇柴達木”等地方區域公用品牌,特別是通過開展青港“青海家宴”經貿洽談活動,“青”字號等蔬菜產品認可度不斷增強,在省外建立專供基地、體驗店等26家。
走對路子,冷資源也能變熱,做好品質,熱產業才能打出品牌。作為農業經濟增長新動力,青海“冷涼資源”的潛力正在被逐步挖掘,價值正在緩慢釋放,以萬物復蘇的春天為新起點,下一個增長點已經在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