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客廳就是宴席廳,菜品包子、熬飯、手抓羊肉都是大家平常最喜歡吃的美味佳肴,一桌宴席不超過500元。”新娘子楊春麗說,只有親友見證、沒有繁瑣的儀式,讓婚禮回歸真情。一開始楊春麗的父親得知女兒準備“零”彩禮結婚時,心里有些“堵”,楊春麗一番言語理順了父親的心結:“新時代新風尚,《村規民約》倡導‘婚禮簡辦新辦’,既然這些內容都是大家商定的,就要自覺地遵守,這樣鄰里團結、和睦愛親、崇德向善、和諧共處的氛圍才會越來越濃厚。”
楊春麗的故事,是西寧市城北區繪就的移風易俗畫卷的一個縮影。嚴小村常態化采用“上門入戶、精準宣傳”策略,通過設置宣傳櫥窗、張貼海報等多種途徑,全方位傳遞移風易俗理念。大力開展新婚葬理念宣傳,引導村民摒棄陋習,引導群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70余次。沒請婚慶司儀,也沒有收受高昂的彩禮,楊春麗說,現在鎮上、村上都在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作為優秀村民要以身作則、帶頭示范。
同樣在3月的一天,城北區馬坊街道辦事處西杏園村,小陳在祭拜完叔叔后,領了一份“湯米三碗”的午飯,小陳說,叔叔喪事儉辦,厚養薄葬,孩子在父母健在時孝順關心,過世后喪事不大操大辦,不鋪張浪費。

“文明祭祀樹新風 環保追思情意濃”主題活動。
“湯米三碗”,即“一碗湯、一碗米、一碗肉菜”,在馬坊街道,“湯米三碗”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辦喪形式,更是移風易俗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過去,村里辦一場喪事,光是煙酒、菜品以及餐費就高達4萬元,給村民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為扭轉這一局面,馬坊街道在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對隨禮金額、宴席規模等進行量化規范,特別是在喪事辦理上,引導村民喪事以簡約的“一碗湯、一碗米、一碗肉菜”取代傳統的大擺宴席。

大堡子村曲藝隊將移風易俗和殯葬管理相關內容編成新時代歌詞,深入村頭巷尾進行傳唱。
2024年以來,馬坊街道以“湯米三碗”為重要切入點,充分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以及“理響馬坊”宣講團的強大力量,創新采用“板凳會”“田間課堂”等貼近群眾生活的接地氣方式,圍繞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核心內容,與群眾進行面對面、心貼心的深度宣傳與交流。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加入到紅白事簡辦的隊伍中來,曾經沉重的“人情債”逐漸減少,鄰里間的人情味卻愈發濃郁。
一把移風易俗的“金鑰匙”,打開了鄉風文明和百姓減負的“兩把鎖”。彩禮錢、份子錢少了,鄰里關系親了,環境美了,生活更甜了,這是文明新風帶來的新氣息。樹立先進典型、讓各地群眾學有榜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至關重要。
二十里鋪鎮石頭磊村采取“四自一限”新模式,村民自備食材、自請廚師、自約親友、自主辦喪,限制各類費用,破除傳統喪葬陋習。曾經需要租賃帳篷靈堂、花費5萬元的白事,如今在村兩委提供的場地內即可完成,能省下來3萬元。
陶北村在成功創建“全國最美農家書屋”的基礎上,有效整合“紅色電影室”“陶北村書畫、曲藝協會”“老年之家”等各類載體,將移風易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通過倡議書、繪畫、書法、曲藝、春聯、誦讀會等形式展現在村民面前,不斷激發群眾熱情,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移風易俗可見、可聽、可感知。

“文明祭祀·平安清明”專題宣講。
宋家寨村各姓氏在祭祀點位立牌,以“抔土立碑”的方式要求村民集中祭奠,在推動文明祭祀的同時,循序漸進地推進移風易俗。
……
現如今,城北區堅持讓群眾“唱主角”,讓群眾融入基層治理體系,成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主導者和踐行者,將移風易俗當成一項長期工作,治理陳規陋習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全面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的新征程上,讓文明鄉風吹到每個村居,吹進各族群眾心田,努力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開展“清明詩韻繪朝曦,文明傳承潤社區”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