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包拓業 報道)2024年,青海省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交出沉甸甸的答卷。中央財政下達的8079萬元專項資金,精準注入高原商貿網絡的“毛細血管”,在2市6州32個縣催生67個建設項目,織就覆蓋593萬城鄉人口的現代商業體系。數據顯示,鄉鎮商貿中心建設完成42個,村級便民店改造超額完成219個,縣域物流共同配送率達到68%,多項指標創下青藏高原商貿發展新紀錄。
在青海省縣域商業建設版圖上,41個實施縣被劃分為提升型(5個)、增強型(9個)、基本型(16個)和未達標型(11個)。與2022年相比,提升型縣占比提升12個百分點,增強型縣提高15個百分點,未達標縣數量減少39個百分點。這種結構性優化,源于中央財政資金的精準投放——8079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44個縣域商業基礎設施項目、6個三級物流配送體系項目、7個消費渠道優化項目,形成“補齊短板+提升效能”的雙輪驅動格局。
西寧市湟中區的蛻變最具代表性。該區投入中央資金建成7個鄉鎮商貿中心、5個城鄉共配中心和1個集貿市場,帶動村級便民店改造超100個,從基本型躍升為增強型縣。在果洛州瑪沁縣、班瑪縣等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區,中央資金支持的冷鏈物流中心將牦牛肉保質期延長10倍,帶動牧民戶均增收超萬元。數據顯示,全省建設的5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42個鄉鎮商貿中心、219個村級便民店,使農牧區商業服務半徑平均縮短15公里。
“過去送快遞要翻越巴顏喀拉山,現在縣里有分撥中心,鄉鎮有中轉站,真正實現了今日達。”在玉樹市物流園區,自動分揀線每小時處理5000件包裹,這些快遞將通過整合后的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送達全州5個縣的234個行政村。青海創造的“統倉共配”模式成效顯著:全省41個縣100%設立縣級物流中心,建成360個鄉鎮中轉站和2348個村級服務站,快遞末端資源整合率達68%,鄉鎮、村級“多站合一”比例分別達到74%和59%。

冷鏈物流的突破尤為關鍵。海南州貴南縣新建的農產品集配中心,配備-25℃速凍庫和移動預冷設備,使黃蘑菇等特色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從45%提升至82%。全省實施的5個冷鏈項目,帶動農產品損耗率下降18個百分點,牛羊肉等生鮮產品跨省流通時效提升72小時。在2024年青超聯賽期間,2064個農畜產品展位通過冷鏈物流實現產品保鮮,創造線上線下1309.02萬元銷售額。
平安驛河湟民宿文化街的夜間經濟,成為青海消費升級的鮮活注腳。這條投資改造的省級特色步行街,通過常態化舉辦美食節、文化展演等活動,帶動街區商鋪出租率突破95%。全省打造的17條特色步行街,年均客流量超800萬人次,衍生出青稞咖啡、唐卡絲巾等50余種網紅產品。在“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級聯賽期間,156個電商直播間同步開播,實現農畜產品展銷6438種,探索出“文體旅+商貿”的融合新模式。
農村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印證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效。1-10月全省農村網絡零售額達38.77億元,同比激增74.2%,其中枸杞、冬蟲夏草等特色產品網銷占比超30%。果洛州國和源商貿公司通過數字化轉型,線上銷售占比提升至40%,連鎖門店擴張至68家,其建設的玉樹冷鏈前置倉,使高原酸奶48小時可達東部城市。全省培育出3家千萬元級、27家百萬元級農特產品電商企業,電商直播場次突破千場。
青海省商務廳聯合多部門打出政策“組合拳”:將項目評審權下放至市州,申報周期壓縮45天;出臺《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支持廢舊家電家具回收站點建設;修訂資金管理辦法,明確30%的實地抽查比例。在湟中區,這種制度創新轉化為實施效能——887萬元中央資金撬動3000萬元社會資本,建成覆蓋15個鄉鎮的商貿網絡。

績效管理機制同樣發揮關鍵作用。第三方機構對項目資金開展全過程監管,確保8079萬元中央資金支出進度100%。在海南州共和縣,通過績效評價優化的物流補貼政策,使鄉鎮配送成本下降40%。全省建立的“月調度、季通報、年考核”機制,推動縣域商業建設項目驗收完成率100%,為2025年實現41個縣全部分型達標奠定基礎。
面對海西州天峻縣、大柴旦行委等11個未達標縣,青海建立“一縣一策”攻堅臺賬。在玉樹州雜多縣,530萬元中央資金支持的再生資源回收中轉站即將投運,預計提升牧區物資回收率35個百分點。海西州都蘭縣探索“商貿+光伏”模式,利用清潔能源為冷鏈設施供電。全省規劃的5個城鄉共同配送中心,將重點補足黃南、果洛等偏遠地區的物流短板。
站在新的起點,青海縣域商業建設呈現清晰路徑:中央財政資金持續聚焦“縣鄉村三級網絡+農產品上行+消費升級”三大方向,計劃2025年實現提升型縣占比突破20%、農村網絡零售額突破50億元。在瑪沁縣下大武鄉,兼具快遞收發、電商服務的牧區商業終端,正將現代商貿服務延伸至最后一頂帳篷——這幅高原商業振興的畫卷,正在三江源頭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