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田野三問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殷之皓
發布時間:2025-03-28 08:52:57
編輯:張小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萬物生,忙春耕。位于河湟谷地的海東市,是青海省最主要的農業區。放眼望去,廣袤田野上,縱橫阡陌間,隨處可見農人忙碌的身影。不同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場景被更智能的機械、更精準的管理、更先進的技術所取代,智慧農業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智慧”的同時,也讓農民省心又增收。

  從跟著“北斗”種土豆到櫻桃成為“致富果”;從“土里刨食”到“科技種田”;從帶動周邊發展到期待配套設施……春分時節,我們來到海東市樂都區,在田間地頭,聽聽那一畝三分地背后的故事。

農民正在種植大蒜。

  問:農民在想什么?

  答:科技種田增產增收

  3月19日,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新農人”李善俊站在田埂上,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干部下來組織培訓。幾十米開外,馬鈴薯種植機“掛”在拖拉機上,“突突突”地往前拱。跟在一旁的幾個婦女熟練地將種薯倒進設備,播種、覆膜,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拖拉機手李善福斜靠在坐騎上,扭頭看著忙碌的幾個人,時不時搭把手。

  奇怪!

  開拖拉機,咋不往前瞅?

  看出我們的疑惑,李善福把身體往旁邊一閃,只見右手旁支著一塊手掌大小的屏幕。仔細一看,是導航。

  “自從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再也不用我去掌握方向、行距,拖拉機按照設置好的路線往前走,我只需在拐彎時輔助一下,比以前省事多了!”順著李善福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上,一排排地膜排列得整整齊齊。按照他的說法,跟著北斗種土豆,靠譜!

  這并不是這塊地里唯一的“秘密武器”。仔細觀察,我們發現,鋪好的地膜里有一根黑色水管,上面每隔20厘米左右就有一顆油菜籽大小的孔眼。

  其背后的奧秘,還得從李善俊的“興農夢”說起。

  2009年大學畢業后,李善俊找到了一份設計院的工作。雖然專業對口、收入穩定,但這個農村出身的小伙子心里卻始終惦記著家里那一畝三分地,就連跟學農的同學聊天,言語間總是充滿興趣。

  時間到了2020年,選擇回鄉創業的李善俊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流轉土地數百畝,并在同學指導下種起了玉米。兩年后,他將“陣地”從民和轉移到老家樂都,在洪水鎮店子村等地先后流轉60多公頃地,種植玉米、土豆。

  都是種地,有啥不一樣?

  說起這個話題,李善俊也不賣關子,先指了指旁邊的一處房子,隨即跺了跺腳。

  “這是泵房,旁邊有個蓄水池,這地下埋著主管道,鋪在地膜里的那個管道我叫毛管,這就是水肥一體化技術。”

  還是這片地,還是老祖宗種過的玉米、土豆,從“土里刨食”到“數據種田”,在李善俊的描述下,這套系統仿佛“動了起來”——泵房是“大腦”,根據地里的需求發號施令;地下的主管道就像是大動脈,用來供水、供肥;細細的毛管則是毛細血管,水肥相融后,通過它準確地輸送到作物根系周圍。

  “簡單來說,這項技術能根據不同的土壤環境和作物需求,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跟隨李善俊的腳步,我們再次回到地里。“拖拉機配置的這套智能掛載設備,是在播種的同時把毛管精準鋪設在播種溝側。這種作業模式,將整地、覆膜、播種、鋪管4道工序壓縮為一次完成。打個比方,每畝地原本需要6個工,現在只需要0.4個,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

  掰著手指,李善俊算了筆賬:通過鋪設水肥一體化管網,農業用水從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在節水、節肥、節省人工的前提下,畝產提高20%左右,真正實現了節水、降本、增效。

  可以說,李善俊是全省千千萬萬個“新農人”之一。但他的“新”有兩重含義,不僅是有新技術,還代表他入行晚,算是種地新手。

  望著地邊寫有“海東市樂都區糧食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區”的牌子,李善俊說,他現在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通過科技種田,實現增產增收。

  據海東市樂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唐小蘭介紹,今年,樂都區計劃打造3個累計146.67公頃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基地,將為全省大面積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跟著“北斗”種土豆。
“新農人”李善俊。

  問:農民在干什么?

  答:櫻桃成“鏈”紅利共享

  “這個品種叫紅燈,口感特別好,過兩天就可以采摘了!”俗話說,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在大棚里看到櫻桃種植戶陳小云時,他正忙著給櫻桃樹澆水。身旁枝頭上,那一顆顆紅彤彤的大櫻桃在陽光下如同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紅瑪瑙。

  陳小云家住樂都區高廟鎮旱地灣村。作為村里小有名氣的泥瓦匠,多年來一直在外務工。他和大櫻桃的故事,得從2016年說起。村民李延明,在當地的一處櫻桃園當了十幾年的技術員。2016年回村后,李延明搭了兩個棚種上了櫻桃樹。跟陳小云印象中的櫻桃樹不同,這些新品種只有兩米出頭,第二年就能掛果,四年就能進入豐產期。

  “要不我也試試?”第二年,一向敢想敢闖的陳小云從外地買來了櫻桃苗,在李延明的指導下悉心照料,2020年成功移栽到大棚。

  “從三月下旬陸續開始采摘,一直到六月底結束,一個棚的產量大概能達到400公斤,收入能有三四萬元。”2023年,嘗到采摘甜頭的陳小云擴大種植規模,大棚數量由原來3座增加到4座,品種以紅燈、布魯克斯、美早、俄8(俄羅斯8號)、薩米脫為主,其中“紅燈”作為最早成熟的品種,目前已進入采摘期。靠著快手、微信等平臺,陳小云已經把采摘信息發了好幾遍。

  “高廟鎮種植櫻桃歷史悠久,過去都是農民在房前屋后種上幾株,誰也沒想到,它能像今天這樣成為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聽陳小云介紹,一旁的旱地灣村黨支部書記李守奎接話道。同樣是櫻桃種植大戶,在李守奎看來,旱地灣村的櫻桃產業完全是靠親幫親、鄰幫鄰發展起來的。

  “你幫我、我帶他,靠著互相帶動發展,2019年以后逐漸形成規模。現在村里623個大棚,種植櫻桃的有200多個。算上露天櫻桃,一年下來,收入能達幾百萬元。”

  一直以來,樂都區是青海重要的農業大縣之一。高廟鎮自然條件優越,種植業是村民的主要產業。在旱地灣村,隨著櫻桃采摘的名氣越來越響,大棚里的韭菜、辣椒、西紅柿也成為消費者前來采摘的搶手貨。很多專程來摘櫻桃的消費者看到隔壁大棚里的韭菜、西紅柿長得不錯,都會順手買點,還有不少人愿意吃頓農家飯。別的不說,村里附近的鹵肉面館就有八九家。

  “可以說,依托設施農業的發展,村民實現蔬果的錯季種植,不僅豐富了市場供應,也讓自己的生活更有盼頭。”李守奎說。

  一株櫻桃,“多點開花”。當我們問起這兩天在忙什么時,陳小云笑呵呵地回答說:“就等顧客上門了!”

櫻桃種植戶陳小云。
種蒜大戶楊元德。圖片均為 殷之皓 攝

  問:農民在盼什么?

  答:盼豐收也盼增收

  今年46歲的楊元德是樂都區壽樂鎮窯莊村人。早些年,一直在外務工。2017年,老楊回家種起了蒜苗。

  其實,對于窯莊人來說,種蒜苗不算一件新鮮事兒。從老一輩人開始,家家戶戶都會種上幾畝。秋天一豐收,用架子車拉去縣城售賣。這件事,楊元德的父親也干過。

  剛回村那會兒,楊元德種了0.4公頃蒜苗,幾年下來,規模擴大到1.3公頃。除了自己村上,還在不遠處的上李家村流轉了不少地。

  眼下,正是種蒜的好時節。這不,我們趕到上李家村時,老楊正貓著身子在地里忙活著。他身后,六七人一組忙著“點蒜”——一人負責在前面“拉溝溝”,五六人橫成一排緊隨其后,將蒜種一粒粒種進土里。

  “這幾天種完,就開始澆水、施肥、鋤草……5月下旬就能上市了。”等收完蒜苗,跟其他人一樣,老楊又會在地里種上土豆、娃娃菜等作物。

  仔細想想,這蒜苗在窯莊村少說種了三十年,跟父輩相比,現在有啥不一樣?

  “一是機械化程度高,很多工序比過去省力。二是銷售方式更為便捷。現在交通方便,都是外地客商把車開到地邊上門收購。”就拿楊元德來說,這幾年已經找到了固定的合作伙伴,無論產量高低,都不用為銷路發愁。

  種植大戶不愁銷路,散戶怎么辦?

  “我家種了0.13公頃蒜苗,也是外地人過來收購。人家在路邊設個收購點,我們送過去就行!”聽我們問起賣蒜苗的事情,忙著“拉溝溝”的巨興德挺起腰桿,笑著說。昨天,他家的地剛種完,聽說楊元德要招零工,今天一早就和媳婦張金燕過來干活。一天下來,兩人收入220元。

  喜悅之余,老楊也有煩心事。

  “蒜苗市場價格波動太大。去年一公斤能賣到三四元,有一年,一公斤只能賣一塊錢!”在老楊看來,對蒜苗價格影響最大的除了天氣就是云南市場。

  “我們5月下旬開始上市,一直持續到6月底。云南那邊6月底開始收獲。倘若他們提前上市,那我們這邊的價格肯定受影響……”

  老楊的擔憂在窯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昌元看來,有著更為具體的考量。

  窯莊村全村124戶、459人。50多公頃耕地中,水澆地占一半。在近27公頃水澆地中,有20公頃都在種蒜苗。

  最近幾年,隨著蒜種的不斷調整、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種蒜收入成為群眾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云南市場的沖擊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欠缺加工環節。”楊昌元舉例道,同樣一捆蒜苗,人家清洗得干凈不說,粗細長短都十分一致,甚至還有外包裝。相比而言,咱們簡單清洗、隨便一捆的產品,在賣相上就差了幾分。

  “如果有配套的制冰、包裝等設備,再有個冷庫,每斤蒜苗能多賣幾毛錢。”當然,楊書記還在想,如果能推出更加豐富多樣的產品,不僅意味著產業鏈延長了、蒜苗的價值提升了,還能為群眾在家門口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推薦閱讀
吳曉軍羅東川拜會國家有關部委
吳曉軍在海南州調研座談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大美青海”客戶端申請辦理記者證人員名單公示
青海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推薦人選名單公示
青海西寧下南關街開啟街區商業化新進程
西寧“三解”工作法為民辦實事
24H熱點
青海省舉辦民營企業與高校畢業生供需見面專場...
青海祁連:冰雪經濟激活“天境”新活力
【潔凈青海·綠色算力】江河源涌“數”清流——寫在...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田野三問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松多小江南...
【關注】“雪山之王”與“雪豹之都”
【潔凈青海·綠色算力】第二屆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
寒潮沙塵為何組團來襲
人民日報頭版聚焦青海 西寧特色現代產業備受關注
青海西寧納家山林場:黨建引領下的生態先鋒
熱點圖片
青海省舉辦民營企業與高校畢業生供需見面專場招聘會
青海省舉辦民營企業...
青海祁連:冰雪經濟激活“天境”新活力
青海祁連:冰雪經濟...
【潔凈青海·綠色算力】江河源涌“數”清流——寫在第二屆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推介會舉辦之際
【潔凈青海·綠色算力...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田野三問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松多小江南”日子安穩又幸福
【感黨恩 聽黨話 跟...
【關注】“雪山之王”與“雪豹之都”
【關注】“雪山之王...
【潔凈青海·綠色算力】第二屆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推介會3月28日開幕
【潔凈青海·綠色算力...
寒潮沙塵為何組團來襲
寒潮沙塵為何組團來襲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田野三問

青海日報
2025-03-28 08:5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田野三問

青海日報
2025-03-28 08:5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田野三問

  • 2025-03-28 08:52:57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萬物生,忙春耕。位于河湟谷地的海東市,是青海省最主要的農業區。放眼望去,廣袤田野上,縱橫阡陌間,隨處可見農人忙碌的身影。不同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場景被更智能的機械、更精準的管理、更先進的技術所取代,智慧農業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智慧”的同時,也讓農民省心又增收。

  從跟著“北斗”種土豆到櫻桃成為“致富果”;從“土里刨食”到“科技種田”;從帶動周邊發展到期待配套設施……春分時節,我們來到海東市樂都區,在田間地頭,聽聽那一畝三分地背后的故事。

農民正在種植大蒜。

  問:農民在想什么?

  答:科技種田增產增收

  3月19日,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新農人”李善俊站在田埂上,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干部下來組織培訓。幾十米開外,馬鈴薯種植機“掛”在拖拉機上,“突突突”地往前拱。跟在一旁的幾個婦女熟練地將種薯倒進設備,播種、覆膜,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拖拉機手李善福斜靠在坐騎上,扭頭看著忙碌的幾個人,時不時搭把手。

  奇怪!

  開拖拉機,咋不往前瞅?

  看出我們的疑惑,李善福把身體往旁邊一閃,只見右手旁支著一塊手掌大小的屏幕。仔細一看,是導航。

  “自從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再也不用我去掌握方向、行距,拖拉機按照設置好的路線往前走,我只需在拐彎時輔助一下,比以前省事多了!”順著李善福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上,一排排地膜排列得整整齊齊。按照他的說法,跟著北斗種土豆,靠譜!

  這并不是這塊地里唯一的“秘密武器”。仔細觀察,我們發現,鋪好的地膜里有一根黑色水管,上面每隔20厘米左右就有一顆油菜籽大小的孔眼。

  其背后的奧秘,還得從李善俊的“興農夢”說起。

  2009年大學畢業后,李善俊找到了一份設計院的工作。雖然專業對口、收入穩定,但這個農村出身的小伙子心里卻始終惦記著家里那一畝三分地,就連跟學農的同學聊天,言語間總是充滿興趣。

  時間到了2020年,選擇回鄉創業的李善俊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流轉土地數百畝,并在同學指導下種起了玉米。兩年后,他將“陣地”從民和轉移到老家樂都,在洪水鎮店子村等地先后流轉60多公頃地,種植玉米、土豆。

  都是種地,有啥不一樣?

  說起這個話題,李善俊也不賣關子,先指了指旁邊的一處房子,隨即跺了跺腳。

  “這是泵房,旁邊有個蓄水池,這地下埋著主管道,鋪在地膜里的那個管道我叫毛管,這就是水肥一體化技術。”

  還是這片地,還是老祖宗種過的玉米、土豆,從“土里刨食”到“數據種田”,在李善俊的描述下,這套系統仿佛“動了起來”——泵房是“大腦”,根據地里的需求發號施令;地下的主管道就像是大動脈,用來供水、供肥;細細的毛管則是毛細血管,水肥相融后,通過它準確地輸送到作物根系周圍。

  “簡單來說,這項技術能根據不同的土壤環境和作物需求,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跟隨李善俊的腳步,我們再次回到地里。“拖拉機配置的這套智能掛載設備,是在播種的同時把毛管精準鋪設在播種溝側。這種作業模式,將整地、覆膜、播種、鋪管4道工序壓縮為一次完成。打個比方,每畝地原本需要6個工,現在只需要0.4個,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

  掰著手指,李善俊算了筆賬:通過鋪設水肥一體化管網,農業用水從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在節水、節肥、節省人工的前提下,畝產提高20%左右,真正實現了節水、降本、增效。

  可以說,李善俊是全省千千萬萬個“新農人”之一。但他的“新”有兩重含義,不僅是有新技術,還代表他入行晚,算是種地新手。

  望著地邊寫有“海東市樂都區糧食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區”的牌子,李善俊說,他現在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通過科技種田,實現增產增收。

  據海東市樂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唐小蘭介紹,今年,樂都區計劃打造3個累計146.67公頃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基地,將為全省大面積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跟著“北斗”種土豆。
“新農人”李善俊。

  問:農民在干什么?

  答:櫻桃成“鏈”紅利共享

  “這個品種叫紅燈,口感特別好,過兩天就可以采摘了!”俗話說,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在大棚里看到櫻桃種植戶陳小云時,他正忙著給櫻桃樹澆水。身旁枝頭上,那一顆顆紅彤彤的大櫻桃在陽光下如同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紅瑪瑙。

  陳小云家住樂都區高廟鎮旱地灣村。作為村里小有名氣的泥瓦匠,多年來一直在外務工。他和大櫻桃的故事,得從2016年說起。村民李延明,在當地的一處櫻桃園當了十幾年的技術員。2016年回村后,李延明搭了兩個棚種上了櫻桃樹。跟陳小云印象中的櫻桃樹不同,這些新品種只有兩米出頭,第二年就能掛果,四年就能進入豐產期。

  “要不我也試試?”第二年,一向敢想敢闖的陳小云從外地買來了櫻桃苗,在李延明的指導下悉心照料,2020年成功移栽到大棚。

  “從三月下旬陸續開始采摘,一直到六月底結束,一個棚的產量大概能達到400公斤,收入能有三四萬元。”2023年,嘗到采摘甜頭的陳小云擴大種植規模,大棚數量由原來3座增加到4座,品種以紅燈、布魯克斯、美早、俄8(俄羅斯8號)、薩米脫為主,其中“紅燈”作為最早成熟的品種,目前已進入采摘期。靠著快手、微信等平臺,陳小云已經把采摘信息發了好幾遍。

  “高廟鎮種植櫻桃歷史悠久,過去都是農民在房前屋后種上幾株,誰也沒想到,它能像今天這樣成為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聽陳小云介紹,一旁的旱地灣村黨支部書記李守奎接話道。同樣是櫻桃種植大戶,在李守奎看來,旱地灣村的櫻桃產業完全是靠親幫親、鄰幫鄰發展起來的。

  “你幫我、我帶他,靠著互相帶動發展,2019年以后逐漸形成規模。現在村里623個大棚,種植櫻桃的有200多個。算上露天櫻桃,一年下來,收入能達幾百萬元。”

  一直以來,樂都區是青海重要的農業大縣之一。高廟鎮自然條件優越,種植業是村民的主要產業。在旱地灣村,隨著櫻桃采摘的名氣越來越響,大棚里的韭菜、辣椒、西紅柿也成為消費者前來采摘的搶手貨。很多專程來摘櫻桃的消費者看到隔壁大棚里的韭菜、西紅柿長得不錯,都會順手買點,還有不少人愿意吃頓農家飯。別的不說,村里附近的鹵肉面館就有八九家。

  “可以說,依托設施農業的發展,村民實現蔬果的錯季種植,不僅豐富了市場供應,也讓自己的生活更有盼頭。”李守奎說。

  一株櫻桃,“多點開花”。當我們問起這兩天在忙什么時,陳小云笑呵呵地回答說:“就等顧客上門了!”

櫻桃種植戶陳小云。
種蒜大戶楊元德。圖片均為 殷之皓 攝

  問:農民在盼什么?

  答:盼豐收也盼增收

  今年46歲的楊元德是樂都區壽樂鎮窯莊村人。早些年,一直在外務工。2017年,老楊回家種起了蒜苗。

  其實,對于窯莊人來說,種蒜苗不算一件新鮮事兒。從老一輩人開始,家家戶戶都會種上幾畝。秋天一豐收,用架子車拉去縣城售賣。這件事,楊元德的父親也干過。

  剛回村那會兒,楊元德種了0.4公頃蒜苗,幾年下來,規模擴大到1.3公頃。除了自己村上,還在不遠處的上李家村流轉了不少地。

  眼下,正是種蒜的好時節。這不,我們趕到上李家村時,老楊正貓著身子在地里忙活著。他身后,六七人一組忙著“點蒜”——一人負責在前面“拉溝溝”,五六人橫成一排緊隨其后,將蒜種一粒粒種進土里。

  “這幾天種完,就開始澆水、施肥、鋤草……5月下旬就能上市了。”等收完蒜苗,跟其他人一樣,老楊又會在地里種上土豆、娃娃菜等作物。

  仔細想想,這蒜苗在窯莊村少說種了三十年,跟父輩相比,現在有啥不一樣?

  “一是機械化程度高,很多工序比過去省力。二是銷售方式更為便捷。現在交通方便,都是外地客商把車開到地邊上門收購。”就拿楊元德來說,這幾年已經找到了固定的合作伙伴,無論產量高低,都不用為銷路發愁。

  種植大戶不愁銷路,散戶怎么辦?

  “我家種了0.13公頃蒜苗,也是外地人過來收購。人家在路邊設個收購點,我們送過去就行!”聽我們問起賣蒜苗的事情,忙著“拉溝溝”的巨興德挺起腰桿,笑著說。昨天,他家的地剛種完,聽說楊元德要招零工,今天一早就和媳婦張金燕過來干活。一天下來,兩人收入220元。

  喜悅之余,老楊也有煩心事。

  “蒜苗市場價格波動太大。去年一公斤能賣到三四元,有一年,一公斤只能賣一塊錢!”在老楊看來,對蒜苗價格影響最大的除了天氣就是云南市場。

  “我們5月下旬開始上市,一直持續到6月底。云南那邊6月底開始收獲。倘若他們提前上市,那我們這邊的價格肯定受影響……”

  老楊的擔憂在窯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昌元看來,有著更為具體的考量。

  窯莊村全村124戶、459人。50多公頃耕地中,水澆地占一半。在近27公頃水澆地中,有20公頃都在種蒜苗。

  最近幾年,隨著蒜種的不斷調整、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種蒜收入成為群眾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云南市場的沖擊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欠缺加工環節。”楊昌元舉例道,同樣一捆蒜苗,人家清洗得干凈不說,粗細長短都十分一致,甚至還有外包裝。相比而言,咱們簡單清洗、隨便一捆的產品,在賣相上就差了幾分。

  “如果有配套的制冰、包裝等設備,再有個冷庫,每斤蒜苗能多賣幾毛錢。”當然,楊書記還在想,如果能推出更加豐富多樣的產品,不僅意味著產業鏈延長了、蒜苗的價值提升了,還能為群眾在家門口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作者 咸文靜 殷之皓
編輯:張小千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五月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最新|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在线电影|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69ZXX少妇内射无码|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99国产精品无码|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无码AV大香线蕉| 无码中文字幕乱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一区乱码|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曰韩中文字幕在线中文字幕三级有码|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9re只有精品8中文| 亚洲熟妇无码八V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 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人妻|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看大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国产在线无码不卡影视影院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成人午夜电影| 无码午夜成人1000部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