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居家生活,到醫療保健,再到職場辦公和購物消費,人們的生活似乎都在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推動下,逐步向著“更流暢,更便捷”的方向變化。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價值日益凸顯。
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具有放大、疊加、倍增效應。為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家數據局等17個部門印發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文件要求,青海省數據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青海省“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24—2026年)》,進一步促進海量數據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優勢。
綠算“沃土”孕育發展新動能
在數字化浪潮洶涌的今天,“算力”一詞頻繁出現,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是支撐數字經濟算法模型訓練和應用的計算能力,也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戰略資源。有數據、有算法,但沒有算力還是難以成事。
一臺臺服務器高速運轉,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機柜透出藍光,澎湃的算力在此涌動。伴隨著服務器指示燈的不斷閃爍,內部模塊高速運轉,每一秒都有大量的數據被處理分析,將算力從青海源源不斷輸送到全國各地。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氣候冷涼干燥,年平均氣溫僅3.9攝氏度,大數據中心制冷用電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左右,在用的大型數據中心平均能效指標PUE值保持在1.2以下,同等技術條件下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屬于大型數據中心建設一類地區,具備大數據中心建設和產業鏈培育、推動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是布局發展算力產業、打造服務全國的“綠色算力”支撐體系的最佳區域之一。
近年來,青海省發揮優勢,在大數據發展上搶占先機,“1+2+N”整體布局基本構建形成,體量持續擴容。落戶青海省的互聯網頭部企業從無到有、在全國形成示范效應。位列2024年中國互聯網綜合實力前十的企業中已有3家與青海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對接洽談5家。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算力規模達8400PFLOPS,已建在建標準機架9.3萬個、實現翻倍增長。成績不止步于此,最具標志的是“六個全國第一”(即: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占比全國第一,綠色金融覆蓋率全國第一,電網碳排放因子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個制定綠色算力地方標準,建成全國第一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大數據中心,建成全國第一個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平臺)。
今天的青海,綠色算力發展的成色更靚。站位發展全局、著眼長遠大局,青海積極深度融入“東數西算”國家布局,結合省情實際,明確發展定位,推動青海綠算產業形成具有引領性、差異性、持續性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將為推動治理能力體系現代化、高質量可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和產業“四地”建設注入更強大的動能。
數據要素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新”的特性和“質”的提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
隨著數據要素產業化浪潮滾滾而至,2024年“數據要素×”大賽全國總決賽頒獎儀式在北京成功舉行。青海省數據局積極響應國家數據局號召,積極組織開展青海分賽,共號召來自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及高校的284支隊伍、634名選手報名參賽,推選出14個優秀團隊及其項目入圍全國總決賽。
最終,在全國總決賽中,青海省共斬獲兩大獎項:青海省數據局榮獲大賽“開拓創新獎”,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現代農業賽道的作品《青海省農機數字化管理平臺》榮獲“應用實踐獎”。
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申報的《青海省農機數字化管理平臺》以農業生產大數據整合應用為基礎,構建了基于農機數字化的生產、服務、政策、管理全場景應用集成,全面提升了政府農機化政策實施支撐、農業生產管理和行業服務效能。
令人欣喜的是,青海分賽結合青海實際,設置“工業制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文化旅游”“氣象服務”“城市治理”“綠色低碳”共7個公開賽道。涌現出一批數據開發利用的新場景、新模式,展現了青海省數據領域蓬勃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
在數據要素的助推下,海量“數據”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豐富“原料”,構建起包括信息高速網絡、大數據中心、智能物流系統在內的數字基礎設施。
《青海省“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24—2026年)》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以推動數據要素高水平應用為主線,以推進數據要素協同優化、復用增效、融合創新為重點,強化場景需求牽引,帶動數據要素高質量供給、合規高效流通,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提出到2025年底,盤清機關、高校及國有企業在依法履職或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收集、加工等產生的各類有效數據資源底數及信息系統搭建情況,核實預期能夠產生管理服務潛力或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可盤活利用數據資源種類、規模及現狀;力爭打造20個以上示范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場景。
多元產業應用場景創新蛻變
向著“算”出一個新高地出發,青海聚焦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新命題,加快構建數字生產力,探索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青海路徑”,積極發揮數據要素疊加倍增效應,在更大范圍內實現項目規模化發展和數據要素深層次應用。
冬蟲夏草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資源,具有特殊藥用價值和保健功效,在國內外的需求量很大。為推動冬蟲夏草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2024年初,由青海省數據局統籌,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與新立訊科技集團牽頭,著手研發國內首個“蟲草AI鑒真平臺”。1月24日,青海冬蟲夏草AI鑒真平臺發布會在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召開。
平臺依托大數據、AI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機器學習和模型訓練等核心技術,以鑒真數模為載體,“蟲草AI鑒真平臺”對青海省各市(州)超過100樣本品類,500萬張以上的冬蟲夏草圖片進行數據采集與訓練,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鑒真準確率超過99.23%。
氣象數據作為公共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福祉。青海省氣象信息中心基于氣象數字對象標識符(MOID)技術,通過青海氣象數據流通交易安全監管平臺,為每一個用戶的每一次數據需求匹配全球唯一的氣象數據身份證。青海氣象數據流通安全監管平臺實現數據來源回溯、數據確權、流通追溯,是規范數據共享服務、強化數據安全監管的有力支撐。
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青海大學分中心基于三江源一號衛星數據與青海大學聯合構建了一套全球時空譜結構化多源遙感數據庫,開發了地理感知時空譜一體化遙感大模型A2-MAE,高效精準識別青海省城市要素,支撐青海省智慧城市和數字孿生建設,動態識別青海區域農田植被變化,支撐青海省農林清查與生態環境保護。
如今,在青海從算力、模型到應用,從數據標注、呼叫客服到存儲災備,推動業態多元拓展。百度在海東市、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建立人工智能數據標注基地,解決就業400余人;海東市聯合阿里集團打造呼叫中心,解決就業200余人;省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在國內首創集中功率預測模式;“數字鹽湖”建設加快推進;涌現出青海中水數易智慧水利平臺、西寧市智慧綜合管網“一張圖”平臺等一批青海本地原生創新應用……
算力賦能千行百業的故事,在青海正破土發芽,迸發出勃勃生機,以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