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獨居老人生命體征異常,系統第一時間通知家屬;小區里孩子走丟了,智能算法快速鎖定位置;學校后廚工作人員不戴口罩,系統自動報警……這些曾經出現在電影里的場景,如今正在西寧市一些地方變成現實。科技的力量,正助力城市治理走向精細化、智能化。

小區有了AI“管家”
“劉家寨小區有43棟住宅樓,住著900多戶村民,常住人口有3175人,流動人口有3000多人。由于人員流動量大,長期以來小區管理難度大,現在好了,小區打造智慧社區以后,極大方便了我們的工作。”3月10日,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劉家寨村黨支部書記鄭寶貴說。
2023年,城西區搶占數字經濟發展新賽道,建設了青藏高原第一座人工智能算力——青海昆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去年年初,城西區將劉家寨小區選定為中心11個特色應用場景之一——“智慧社區”應用場景。通過一系列建設,去年7月,小區村民正式開啟智慧生活。
“我們在小區主要通道、公共活動區域、單元樓入口等區域安裝了280多臺自帶算法的AI攝像機。此外小區內原來安裝的160多臺攝像機也做了利舊和算法賦能。現在整套視頻感知設備形成一張多維的感知網,全面提升了小區安防水平和預警能力。”青海昆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智慧社區”場景負責人李曉東介紹。
談起小區高科技設施,村民夏洋林連連稱贊。去年,夏洋林兩歲的兒子趁家人不注意從家跑到小區玩耍。家里人在小區里找了兩個多小時,卻始終沒發現孩子的蹤影,他們趕緊前往村委會24小時全域治理服務中心求助。
中心人員了解情況后,拿著孩子照片,在城市智能服務感知平臺對小區內海量視頻進行實時分析,系統很快自動識別出孩子的圖像信息,并精準追蹤到孩子的移動軌跡,大家迅速前往目標區域搜尋,10分鐘內找到了孩子。
“真是太感謝他們了,如果沒有這個智能系統,我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現在小區里有了這些高科技,我們住得更安心了。”夏洋林激動地說。
除了幫助尋找走失人員,AI攝像機還解決了小區治理中的諸多難題。“以前電動車進樓、車輛亂停亂放、寵物犬不牽繩這些問題,單靠人力很難及時發現和處理。現在有了AI技術,系統會自動識別到這些違規行為并發出預警,通知村委會到場處理,提高了我們的管理效率。現在村民們在單元樓下放的包不見了、車輛在小區被剮蹭了,甚至養的小貓小狗走丟了,他們也會及時到中心調取AI攝像機協助解決問題。”鄭寶貴說。

智能設備進家門
智慧的不僅是小區戶外空間,室內設施也很智能。城西區為劉家寨小區每戶村民家安裝了智能綜合感知終端,并在小區55戶老人家安裝了電氣火災傳感器、智慧床墊等不同功能的物聯網設備。
“這些設備能提前預警危險,真是給我們村委會幫了大忙。”鄭寶貴很慶幸村民家里裝了智能綜合感知終端。
鄭寶貴說,今年春節,小區一村民家放在床上的電插板著火,觸發了煙霧預警。隨即,全域感知服務平臺系統第一時間聯系了房主,可房主在州縣無法及時趕到。得知此事的村委會值班人員迅速到場核實處置,發現房間部分區域已著火后,立即撥打119報警。消防人員及時趕到并成功撲滅了火,避免了更大損失。
在鄭寶貴帶領下,大家來到小區5號樓80多歲的靳芳蘭老人家,房間的墻上和老人睡覺的床上都安裝了各類智能監測設備。
“安裝這些東西能起到什么作用?”靳芳蘭老人的女兒李延香說,剛開始她很不理解,直到李曉東向村民們解釋,這些設備都是檢測老人的體動分布、生命體征、心率等的儀器,它們能夠實時監測老人的身體狀況。一旦檢測到異常情況,平臺系統會立即發出預警并聯系家屬和村委會,確保老人得到及時照顧。
“我平時工作忙,不能時刻陪在我媽跟前,這些智能設備讓我能隨時了解我媽的情況,心里踏實多了。”李延香說。
除了劉家寨小區,城西區還在興海路街道片區、虎臺街道片區打造了智慧小區。截至目前,城西區已建設智慧小區73個。

搭建11個AI應用場景
3月11日,記者來到青海昆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這里是城西區智慧社區在內的11個特色應用場景運行系統的核心樞紐。
2023年,城西區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動構建“一核三輔”數字經濟發展布局,結合轄區實際,圍繞智慧社區建設、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等中心工作,投資1.18億元,建設規模為50P的人工智能算力、6400核通用計算算力以及7P存儲容量的青海昆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
“青海昆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整合現有系統和數據,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的核心技術,進行多維度數據采集、共享、運算與分析。”站在中心城市智能感知服務平臺大屏前,隨著中心品牌經理馬思佳的介紹,智慧社區、智慧商圈、智慧后廚、智慧景點、平安校園、河道管理、森林防火等特色應用場景一一映入眼簾。
馬思佳介紹,系統針對每個場景,為AI攝像頭等智能感知設備配備了相應的算法。當這些設備在不同場景下檢測到異常行為時,平臺會自動觸發預警機制,并將預警信息推送給相關責任單位的人員處理。這些異常事件,工作人員也會匯總到平臺事件中心統一管理。截至3月14日,中心城市智能感知服務平臺已累計處置相關事項1.03萬余件。
大型活動背后的科技保障
在青海昆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城市智能感知服務平臺大屏上,一組組數據實時跳動、一個個畫面場景正在抓取、定格……這里已然成為西寧發展綠色算力產業的生動寫照。
去年6月1日晚上,青海體育中心上空星光熠熠,與地面璀璨燈火相互映襯,共同構筑出一幅夢幻般的美麗畫卷。當晚,知名歌手薛之謙在此舉辦《天外來物》演唱會,會場內座無虛席。
圍繞體育中心內外,一場科技盛宴正在悄然上演。青海昆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與西寧數千警力聯合,成功支撐全場演唱會安全保障工作,力保整場演出零事故。
青海昆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副總經理韓金鑫介紹,這只是中心憑借前沿的“數字護航”系統,引領公共安全與大型活動管理新潮流的一個縮影。
像去年西寧市的元宵節燈會、張信哲演唱會、西寧半程馬拉松賽事以及跨年活動等,都是中心深度融合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實現對活動現場的全景式覆蓋,實時監測所有異常行為以及潛在風險人員,依托中心每秒5億億次的浮點計算能力,為西寧市舉辦的數萬人規模的大型活動構建了技術防護網。
對此,西寧市公安局城西公安分局副局長葉戰軍深有感觸:“以前針對大型活動的指揮,我們只能依靠看到的一個平面指揮現場。現在不一樣了,通過搭建、架設一些智能感知設備并搭載智能算力算法和大數據分析,讓我們在現場指揮時有了一個直觀、立體的指揮平臺。我們可以依據實時傳回來的畫面和數據信息調整警力,分散疏導人流和車輛,極大緩解了潛在風險發生,現場指揮起來更有效率。”
韓金鑫表示,未來,智算中心將會結合青海地域特色,賦能各行各業,包括生態旅游、生態環保、電力能源、金融銀行、城市治理等,不斷挖掘創新算力應用場景,助力本地綠色算力產業和數字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