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通訊員 陳浩 報道)原陸軍某部戰士宋浩在邊境巡邏途中,因重度滲透性脫水導致昏迷,被緊急送到高原醫療隊的帳篷。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張瑛,忍著高海拔帶來的劇烈頭痛,迅速為他實施心肺復蘇,冷靜給出用藥搭配和劑量。一番緊張搶救,宋浩的心電圖終于趨于穩定,張瑛又在病床旁守了一夜。待宋浩醒來,看到的便是這位身形消瘦的女軍醫趴在床邊熟睡的模樣。
這樣驚心動魄的場景,對張瑛而言只是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你看瑛姐的背影,就知道一個好軍醫應該是什么樣子。”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二醫院神經內科醫生薛盛文曾與張瑛赴高原執行任務,在他記憶中,年近半百的張瑛總是步履匆匆,帶隊走在隊伍最前面。翻雪山、跨冰河,一身迷彩沖進病房,在茫茫夜色與漫天風雪中,守護生命。

張瑛前往哨所巡診。攝影:周爍
勇攀高峰 挑戰極限
張瑛是第一個登上海拔5600米以上某高地的女軍醫。
沿途是一段長達1000米、落差500米的山路,兩側就是懸崖峭壁,稍不留神就會有生命危險,戰士們都把它稱作“絕望坡”“奪命坡”。
“寧愿自己吃苦,也不讓戰友痛苦。”這是高原愛民模范醫療隊傳承至今的一種精神,張瑛一直牢牢記在心底,也一直在努力踐行。
一年張瑛主動請纓帶隊巡診喀喇昆侖哨所,全程背負10公斤藥品器械勇攀“奪命坡”。
徒步赴海拔5600米以上的某高地,對年近五旬的她,同樣也是巨大考驗。狂風吹得人搖搖欲墜,碎石亂飛,稍不留神就會被砸傷。在嚴重缺氧的情況下負重爬山,每抬一次腳都異常艱難,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滴,越往上走越感到渾身無力、雙腿打顫。張瑛和她的戰友們一個頂著一個,一步一步地往上挪。到達哨所后,張瑛顧不上休息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結束后,才在桌子上趴了一會兒。
駐守在山脊一線的年輕官兵大多是95后,00后。在張瑛的眼里,他們還只是孩子,卻默默扛起保家衛國的重任。許多被張瑛救治過的戰士都把她當做救命恩人,長期保持聯系。有一位戰士在給張瑛的信中寫到:“你們守護著我們,讓我們特別安心,我們也會寸土不讓,守護好你們!”。
在生命禁區堅守的360多個日夜,她13次帶隊、28次隨隊,徒步到海拔4800米以上一線點位,成功救治25名高原病重癥患者,為4000多名官兵進行了心理服務,被親切稱為呵護官兵生命的“兵媽媽”。
當記者問起張瑛,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堅守一年不苦嗎?她只是笑笑,說道:“那里越高越危險,官兵高原反應更強烈,我抗高原反應的經驗更多一些。邊防官兵守衛祖國領土,我們守衛戰友生命,必當竭盡全力。”她深知自己是高原官兵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絕不能讓戰友失去救治希望。
這些年,哪里有任務,她總說“我去”;哪里有困難,她總說“我上”!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雪域高原有她行走云端留下的足跡;邊防一線有她救死扶傷戰斗的身影。邊防官兵都說,有“張媽媽”在,他們就不怕,就有了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信心和勇氣。

張瑛位高原哨所撰寫病例。攝影:周爍
良醫有術 大愛無垠
1995年,張瑛從地方高校畢業,毅然攜筆從戎奔赴高原。入伍第二年,她就加入高原愛民模范醫療隊,傳承“老高原”精神,每年隨醫療隊進牧場、入村戶,足跡遍布整個青海。
2010年4月,玉樹發生7.1級地震。張瑛和戰友在機場接運傷員時,不慎摔傷致右臂骨折,顧不上個人安危,她只是用簡易支具固定后,強忍疼痛繼續接診、查房、會診。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這次地震,張瑛搶救急性高原病患者46人,痊愈后無一例出現并發癥。
一次跟隨醫療隊巡診到瑪多縣時,當地二三十個藏族群眾將醫療隊隊員團團圍住尋醫問診。當聽說他們冒著嚴寒從很遠的鄉村趕來時,張瑛顧不上強烈的高原反應,立即在雪地里給大家看病發藥,還把自帶的干糧分給老人小孩吃。
“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話,但能感到他們什么藥都想要,有的拿了藥久久不愿意離開,他們真的很需要我們。”張瑛回憶當時的場景仍感觸很深。
擔心語言不通可能會造成群眾不能很好遵循醫囑,張瑛找到隨隊翻譯,主動把初診是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藥等注意事項翻譯成藏語寫在小紙條上,塞給患者,并再三叮囑他們及時到州縣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在張瑛心里,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的。不管有多累、不管什么時候,她都是隨叫隨到,睡著覺爬起來就走,吃著飯擱下碗筷,絕不耽擱。
藏族老人德陽因肺部感染緊急住院,子女遠在外地無法陪伴,張瑛得知后,經常在工作之余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為老人擦洗身體、送飯喂飯,老人很快痊愈出院。一個月后,德陽老人專門到醫院感謝張瑛,雙手獻上潔白的哈達,用藏族最崇高的禮節表達對她的謝意……

張瑛為醫療隊員講解病例。攝影:周爍
幾年前,一位嚴重肺部感染且智力障礙的患者來院治療,收廢品為生的患者丈夫擔心無力支付費用多次想放棄治療,張瑛知道后耐心勸導他:“困難再大也大不過人的生命。”她主動幫患者墊付了前期3000元的醫藥費,并向醫院申請減免了1000元的診療費用,看到患者平時舍不得吃菜,總是就著白水啃干饅頭,她隔三差五從家里帶來飯菜送給他們。出院前,患者丈夫拉著張瑛的手動情地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部隊醫院,不會忘記張醫生的恩情。”
長期以來,病人帶來的片子能診斷清楚,她絕不讓做重復檢查;能用普通藥治好的病,她絕不用高價藥,這是張瑛一直以來堅守的行為準則。
“別看張瑛身材瘦小,可骨子里卻有那么一股狠勁和拼勁,救治病患確實是把好手,這都是她常年累月堅持和努力的結果。”張瑛的戰友馮恩志說。
這些年,張瑛跟著醫療隊跑遍了青海省6個州、2個市、45個縣,把黨的溫暖和關懷送到了群眾和官兵的心坎上,把黨的政策和思想傳播到牧區。憑借過硬的專業素質、豐富的臨床經驗,張瑛救治過的患者達12萬余人,搶救危重癥患者3800多人。
三十載春秋流轉,張瑛的白大褂早已浸透高原的霜雪,卻始終映照著生命的底色。她用斷過的右臂托起生命的重量,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軍民團結的重任,把論文寫在邊防線上,把初心刻在界碑之上。

張瑛位積石山地震災區一線提供醫療服務。攝影:周爍
深耕學科 培育薪火
急性高原病是影響和制約“兩高”條件下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高原病是沒有明顯的前驅癥狀,然而一旦發作來勢洶洶,稍有遲疑就會要人命,被稱為“隱藏殺手”。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從1996年開始,張瑛就利用外出巡診、野外駐訓等時機,和科室老主任楊生岳一道,在各類高原人群中展開大規模調查,摸清高原病的發病規律,特別是針對部隊官兵易發的急性高反、高原肺水腫、高原血壓異常、高原心臟病等常見高原病,編印了《急性高原病診斷與治療》、《高原科學用氧指征》等5部實用手冊,完成10項醫學課題研究,獲得軍隊和省部級三等獎以上科研獎勵4項。在她多年的健康宣講和悉心指導下,體系部隊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識持續增強。
2023年初,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一醫院計劃組建重癥醫學科,得知這一情況后,張瑛主動請纓,第一時間提出了申請,“在呼吸科工作多年,我積累了大量的急救搶救經驗,作為老同志,當組織需要我的時候,我義不容辭。”張瑛在申請中這樣寫道。
那段時間,她帶著科室骨干先后赴青海省人民醫院、青海紅十字醫院、西部戰區總醫院等6家軍地醫院的重癥醫學科現地考察,詳細了解病區規劃、設備采購、人員配置、救治流程等重點。回到單位后,她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加班加點研究籌建方案,經常是凌晨一兩點才回家,因為超負荷、連軸轉,身體明顯消瘦了一大圈。同事們紛紛勸她:“年齡這么大了要悠著點,別把自己累倒了。”她總是笑著說:“重癥醫學科早一天建成,患者的生命健康就能早一日得到保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僅用了6個月,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一醫院重癥醫學科就具備了全面開展業務的能力,運行1年時間,成功搶救了120余名急危重癥患者。

張瑛前往哨所巡診與官兵熱情打招呼。攝影:周爍
張瑛常講:“醫學不是一個人的事業,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多年來,她一直把培養人才作為最大的責任,結合日常診療、外出巡診、執行任務等時機,針對每個年輕醫生的特點,因人而異、科學施教,在科室定期開展典型病例分享討論,把自己幾十年來總結積累的工作筆記借給年輕同志學習參閱,遇有外出學習深造的機會,即使科室人手再緊,也把年輕戰友推薦出去。重癥醫學科運行之初,在科里只有2名一線醫生的情況下,仍把1名醫生派去唐都醫院進修,用她的話講:“不管多難,都要讓年輕同志出去學習,將來科室是要交給他們的,我現在多吃點苦、多加點班都是值得的。”
她還多次到玉樹州囊謙縣、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等偏遠地區的基層衛生機構進行醫療幫帶,先后培養了12名少數民族醫生,很多已成為當地的醫療骨干。
在海拔5600多米的某哨所,張瑛留下的巡診腳印早已被風雪覆蓋,但那些用體溫焐熱的藥片、用藏漢雙語寫就的醫囑,卻在高原軍民心中刻下永恒印記。這位把生命融入雪域的軍醫,用三十載堅守詮釋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囑托,在世界屋脊筑起守護生命的精神界碑。
采訪結束,張瑛整理著她泛黃的巡診筆記。那些密密麻麻的病程記錄里,藏著高原病防治的醫學密碼,更鐫刻著一個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她把自己站成了高原上的格桑花,越是冰天雪地,越要綻放出守護生命的光芒,她用仁心大愛續寫著新時代軍醫的榮光。

張瑛為邊防一線官兵查體治病。攝影:周爍
記者手記:
大家眼里看到的張瑛,是全國政協委員、是全軍備戰標兵、是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是一名優秀的聯勤軍醫。但在采訪的過程中,她的戰友對她評價更多的是值得信賴依靠的大姐、親人。在采訪的過程當中,她好幾次說,我的工作很平凡、很普通,做的都是分內的事,沒有什么值得宣揚的。正是這份謙遜與樸實,讓記者看到了一位把平凡工作做到極致的女軍醫虛懷若谷、開朗豁達的寬廣胸襟。
真正的偉大,往往誕生于最艱苦的堅守之中。正是聯勤軍醫向戰而行、為軍服務的生命守護,給了戰士們奮勇沖鋒的勇氣,正是聯勤軍醫優質高效的服務保障,給了戰士們打贏一切來犯之敵的信心,因為有每一位聯勤保障部隊戰士,他們在,祖國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底氣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