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待遇保障。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啟動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引領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去年,青海省教育大會強調,“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部署”“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上來,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群眾,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教育家精神既是我國教育事業長期快速發展積累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新時代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行動指引。立足“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西部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三個樣板’”,深刻領會教育家精神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現代化新青海建設。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理想信念堅定、道德情操高尚、躬耕態度端正篤實的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緣何為“中國特有”?因其承續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秀教育傳統與師道精神,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是對我國教育家和優秀教師教書育人實踐和崇高使命的高度凝練和精準概括,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躬耕教壇的精神燈塔。為此,要促使廣大教師充分認識“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真諦,進一步明確教育家精神的要義內涵,使其成為教師培養培訓課程體系的重大內容,如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感悟、教育實踐經驗借鑒等,通過案例分析、研討交流等方式,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和領悟教育家精神。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職業全周期,加強教師始業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強化“名校長、名師、名班主任”工作室、“引才聚才555計劃”等建設,著力做好“傳幫帶”。堅持卓越目標牽引,創新人才引育體制機制,完善人才高質量發展評價機制,通過“組合拳”“政策包”,引能人、育高端、儲后備、抓關鍵,讓學校成為教師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成為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的沃土。同時,立足教師發展水平提升,培養具有科學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的教師隊伍。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為廣大教師如何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躬耕教壇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具體的方法。讓教育家精神更好“活”在教師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廣大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幸福成長奠基。要促使教師個人素養與學科要求相匹配,認真優化每堂課,助推學生愿學、想學、會學,并拓展更多可能。要保持敬業與奉獻,提升職業情操與道德修養,其中包括尊重學生、專業素養、平和心態、愛的教育四個方面,實現教師有效、有趣、有價值地“教”。
聚焦增強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培養具有“胸懷天下、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教師隊伍。“師,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稱也。”中華民族崇尚“道”,將“師”與“道”緊密聯系在一起。“尊師”尊的不僅是“師”本身,而是“師”背后代表的“道”,由此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師道文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是中華傳統師道的典范,被中華民族推崇為“至圣先師”,親近孔子、讀懂孔子,便能真正感受中華傳統師道的精神氣象。孔子的教育人生,體現了對國家、對民族、對文化的終極擔當意識。教育家精神從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師道文化中走來,正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閃耀著時代光輝,展現了中國教師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特有價值、思維和文化內涵,鑄就了中國教師“特有的”精神品質。弘揚教育家精神,對廣大教師而言,是一種文化認同,并在認同中找到作為中國教師的精神歸宿。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是人民教師的道德使命。人民教師弘道,就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身為人民教師,首先應該“胸懷天下”,即應該超越狹隘的自我,心系人民、民族和國家,彰顯強烈的家國情懷。其次,應該“以文化人”,即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精神培養人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色完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職責。中華民族真正的文化自信,說到底是在我們各自“人”的身上,反映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我們的追求、我們的行動、我們的理想之中,以及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自覺—自信—自強”上。弘揚教育家精神,就要堅持從中華悠久文脈中汲取精神滋養,深入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師道精髓,自覺做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者,將課堂延伸至社會,推動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深化歷史認知與文化認同。要深度挖掘本土育人師資“寶藏”,搭建交流互學平臺,讓熟悉地域文化特色、深諳學生心理的教師各展其長,用好生態、民族團結教育等資源,聚力打造融合地域特色與具有開放視野的思政教育模式,讓更多學子更加“懂青海、愛青海、興青海”。深入實施思政課提質創優行動,賦能“開學第一課”網絡思政育人、“行見青海、共生共長”研學等品牌,努力推動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注重紅色資源的功能整合,推進紅色文化育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交融。依托革命舊址、歷史文化遺產等資源開展實地教學,組織教師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歷史情境中提升教師的文化責任感與歷史主動精神。加強對廣大教師的國情教育,引領教師在我國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堅定“四個自信”,將文化自信教育納入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教師赴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開展“沉浸式黨課”,促使廣大教師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勇當強國建設的先鋒力量;堅守初心使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高尚師德,堅持以師德師風塑造“大先生”,真正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內化為自身行為準則和品德標尺,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黨的教育事業,扎實踐行教育家精神,始終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有力服務教育強省建設。
(作者單位:西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