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當前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貢獻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稅收、六成以上的GDP、七成的技術創新成果和八成的城鎮就業,功能地位與影響力不斷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幾十年來,關于對民營經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我們黨理論和實踐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當前,青海省民營經營主體突破55萬戶、增長3.96%,占全部經營主體的94.2%。民營經濟從業人員達151.2萬人、占全省城鎮就業人員比重超過80%。新征程上,我們要錨定民營經濟新發展定位,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與制度創新梗阻,全面促進青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深刻領會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
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日益復雜的形勢下,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民營經濟不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已經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高質量發展對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征程上,必須緊扣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民營企業作為民營經濟發展的載體,是激發市場經濟發展活力的基本單元。一方面,民營企業具備對市場化機制的敏銳洞察力,能夠精準把握市場價值規律與供需關系,積極引導資源、技術、人才的有序流動與優化配置,不斷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活力與效能。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提升的強引擎,是市場經濟體制成熟的檢驗標尺,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優化升級的重要動力源。如浙江“最多跑一次”行政服務模式創新便源于民營企業對行政審批效率的痛點回應,也最終推動了全國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今天,民營企業活力正在展現中國經濟潛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調整和優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積極探索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的途徑,民營企業將作出更大貢獻。
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躍遷過程中,技術創新不僅加快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催生出以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不斷重塑中,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的辯證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基本經濟制度中,明確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適應當下新型生產關系發展的基本條件,其關鍵正在于市場要素的優化組合與配置。民營經濟不僅能通過市場化競爭機制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使資本、技術、勞動力突破傳統體制束縛向更高生產率領域流動,也能借助創新驅動技術進步突破原有生產力發展閾值,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走好高水平對外開放之路的基本前提。在全球治理格局深度調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多重挑戰與機遇形勢下,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而民營經濟則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強大韌性與動力。借助市場化機制與平臺,民營企業通過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資金鏈等不同流程節點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在新技術發展演進與產業變革下,民營經濟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大發展,有利于加快培育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倒逼國內與國際在貿易、分工、合作等不同方面規則接軌,在積極推動本土產品“走出去”中,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不斷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以制度型開放實踐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優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為國家間合作交流與增進共識提供了舞臺和空間。
二、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是一個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總體上是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新時代新征程,伴隨著新質生產力在中國經濟中取得累累碩果,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生活質量穩步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強力推進,民營經濟不僅具備堅實發展基礎,也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機遇。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發展的自主性開放性。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有良好的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保障不同主體自由有序參與其中。目前,民營企業仍面臨市場準入的“玻璃門”“旋轉門”等隱性壁壘,構成了時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痛點難點。在市場準入上,需要厘清“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關系,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出發點,堅持“非禁即入”原則,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進入負面清單外領域,清除針對社會資本不合理限制,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長效機制。在法治保障上,著力從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兩方面出發,加大對侵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犯罪的打擊力度,規范涉企執法,增強市場信心。同時,建立健全涉產權冤錯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態化糾錯機制,依法懲治各類侵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權益違法犯罪行為。
借助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破解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民營經濟已進入“量質并進、以質為先”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各類市場要素已成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本質上就是要打破造成要素流動梗阻的行政壁壘,讓市場價格變化信號而非行政指令引導資源配置,促進要素向高效益領域集聚。如城鄉土地平權入市大大降低了用地門檻,基于供應鏈的金融與知識產權質押破解了融資困局,跨區域人才共享機制緩解了用工荒,讓民營企業得以輕裝上陣。在改革實踐中,既要有土地入市、人才落戶等“硬舉措”,也要有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軟環境”,更需借助數字化手段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激發創新發展動能,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創新是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指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能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離不開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及創新機制建設。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市場規律作為創新主導方向,加大政府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尤其在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等領域要推出針對性激勵政策,讓企業敢做創新“風險賬”。健全完善產學研用協同機制,鼓勵高校專利向企業開放,使科研“火花”融進產業“火爐”。建立創新容錯機制,通過稅收優惠、專項基金等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全周期支持體系。將創新基因植入企業治理、產業升級與制度變革,實現民營經濟從“規模紅利”向“質量紅利”的歷史跨越。
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探索發展的潛在空間。推動民營經濟融入新發展格局是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抓手。要結合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與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定位,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活力,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民營企業需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需求與供給的動態均衡。深化對內開放,挖掘超大規模市場潛力,為國內大循環夯實市場基礎。同時,要以制度型開放為突破口,推動“要素流動型”向“規則對接型”轉變,主動參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重構,通過“走出去”戰略實現與“雙循環”發展共振,不斷將國內產業鏈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
(作者單位:中共海西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