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 報道)在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政務服務中心三樓B6窗口,一支由4位女性組成的“娘子軍”團隊正以細致入微的服務,為殘疾人群眾搭建起通往溫暖的橋梁。作為城東區殘疾人聯合會的重要服務窗口,這里不僅承擔著殘疾人證的新辦、換發、變更等核心業務,更以“一件事一次辦”改革為核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助殘扶弱的使命擔當。

城東區殘聯駐區政務服務中心窗口工作人員說,殘疾人的事需要格外關注,也需要格外用心。
“娘子軍”團隊:以柔肩扛起助殘重擔
城東區殘聯窗口現有工作人員4人,均為女性,平均年齡35歲。她們以女性特有的耐心與細膩,為殘疾群眾提供從材料審核到上門評殘的全流程服務。近年來,團隊通過優化“一件事一次辦”流程,將辦理環節壓縮50%,材料精簡40%,跑動次數減少70%,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時,窗口與民政、醫保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確保殘疾人“兩項補貼”、養老保險等政策精準落地。
創新服務:讓“特殊群體”享受“特殊關懷”
針對行動不便的重度殘疾人,團隊推出“上門評殘”服務。2025年2月,家住康東水電小區的王女士因突發腦溢血導致肢體二級殘疾,無法自行前往醫院評殘。窗口工作人員通過微信溝通、遠程填表、協調醫院上門等方式,僅用3個工作日便完成全部流程,將殘疾人證送至王女士手中,助其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王女士的母親激動地說:“多虧了這些姑娘,我們娘倆終于能松口氣了!”
雙向奔赴:殘健共融書寫文明新篇
在城東區殘聯的推動下,助殘服務正從“被動受理”轉向“主動作為”。團隊成員錢志紅(肢體三級殘疾)和韓海菊(肢體四級殘疾)以親身經歷服務殘疾群眾,用同理心化解他們的焦慮。曾有一位父親為保護孩子隱私,懇請工作人員通過視頻評殘辦理換證,團隊迅速聯動醫院開通綠色通道,最終圓了父親的“心事”。這種“殘健融合”的服務模式,不僅讓殘疾人感受到尊重,更激發了他們融入社會的信心。
城東區殘聯負責人表示,該窗口將繼續以“精準化、人性化、智能化”為目標,深化“助殘一件事”改革,拓展“跨省通辦”“視頻評殘”等便民服務,讓關愛的陽光照亮更多殘疾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