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龍表演。陳俊 牛玉嬌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非遺展示民俗魅力,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當農歷二月的春風輕柔地拂過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這片土地,一場盛大的民俗文化盛宴——“二月二”傳統擂臺廟會暨“非遺宣傳周”展示活動,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民俗畫卷,在萬眾期待中緩緩拉開帷幕。
農歷“二月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3月1日,互助縣南大街至北大街道路兩旁擠滿了數萬名身著節日盛裝的觀眾,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領略傳統民俗帶來的“鄉愁”和河湟非遺的獨特魅力。
“啪啪啪……”在一陣鞭炮聲中,三官儀仗隊從南大街向鼓樓款款走來。觀禮臺上的領導為天官披紅掛彩,觀眾零距離感受“天官賜福”這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點國運昌盛、國泰民安,二點百業興旺、五谷豐登,三點前程似錦、盛世太平!”嘉賓為兩條舞龍點睛并披紅掛彩。臺下,氣勢磅礴的舞龍來回穿梭,翻騰起舞,展現出互助兒女感恩奮進、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攜手共富裕、齊步奔小康的信心。
“快看快看,健身龍表演隊過來了!”隨著南大街兩邊擁擠的人群中一聲高喊,色彩斑斕的健身龍上下翻滾舞動。健身龍又名彩綢健身龍、中華龍,其彩帶小巧方便攜帶,規格通常是8米和10米,不限場地時間,可一人單舞也可多人共舞,是一項老少皆宜的有氧運動。
隨后,400人組成的“土族點贊舞”表演隊伍浩浩蕩蕩向觀禮臺走來。表演者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力量,每一個轉身都洋溢著喜悅,現場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據介紹,點贊舞融合了民族舞蹈和現代元素,已成為一種群眾性娛樂舞蹈。高原上的點贊舞,既點贊各民族大團結,讓和諧的歌聲在河湟谷地回蕩;又點贊美好生活,讓幸福的花朵在高原上綻放。
當“綠色河谷·紅色塘川”帶來的“二貴摔跤”節目開始時,現場觀眾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欣賞這一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獨特魅力。“二貴摔跤”是集體力、智力、靈敏于一身的表演性體育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由一人表演增至多人表演,成為一種群眾集體舞蹈形式。
鼓是春天生命的歌、豪邁粗獷的舞、剛勁奔放的魂。在傳統社火中,鼓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當西山鄉太平鼓隊擂響聲震八方的太平鑼鼓時,現場觀眾目不轉睛,仿佛跟隨鼓聲激蕩起心中的無限豪邁。此時,太平鼓的表演已超越了藝術本身,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精神力量。
蔡家堡鄉的傳統社火、巴扎鄉的藏族舞蹈、高寨街道的回族服飾、傳統的土族安昭、土族花棍舞……一個個河湟民俗展演,一鄉一品的非遺展示,仿佛將觀眾帶入一個獨特的美學世界,沉浸式感受民間文化藝術的深厚文化內涵。
平時并不多見的市級非遺項目“種皇田”,用豐富多彩的藝術表演展現了彩虹大地喜獲豐收的壯觀景象,立體展示了傳統農耕文化。現場觀眾紛紛用手機定格這一美好瞬間。“種皇田”又名“耕牛報春”“耕牛送禧”,其歷史悠久,寓意深遠,是河湟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表達著群眾對新的一年豐收的期盼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壓軸環節,威風凜凜的36只瑞獅走向舞臺中央。瑞獅在高樁上跳躍翻騰,或憨態可掬,或靈動活潑,舞獅藝人非凡的技藝征服了現場觀眾,也將活動推向了又一個高潮。
互助縣“二月二”傳統擂臺廟會始于明朝,分為武擂(武術)、文擂(花兒擂臺)和酒擂,是集戲曲、曲藝、賽馬及商貿于一體的集市類廟會,承載著大量民俗事項。隨著時代發展,廟會內容更加多元,不僅有高臺表演、花兒擂臺等民間群眾性活動,還有社火武術、舞龍舞獅、戲曲皮影等傳統文體活動,同時增加了現代文藝表演、手工藝品展覽、商貿大集等元素,逐漸形成規模。如今,它已發展成為互助縣的文旅品牌,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農體文旅商“五業”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