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農經觀察】科技創新平臺——高原農牧業發展新“引擎”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羅珺
發布時間:2025-02-13 07:45:14
編輯:童洋
QQ圖片20250213061811澤庫縣角乎村現場示范全混合日糧加工方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在青海廣袤的草原與田野,悄然而至的農牧科技變革正在重塑傳統產業格局。從三江源頭的生態牧場到河湟谷地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青海省農牧科技創新平臺作為全省農牧領域科技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破解高寒生態制約,助推高原農牧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的新路徑。

  由青海自主培育的雜交油菜青雜12號、青稞昆侖15號連續兩年入選全國糧油生產主導品種,青雜15號在全國春油菜品種試驗中,產量排名第一。青薯9號馬鈴薯單產超過5000公斤,2022年全國推廣面積達到604萬畝(1畝≈0.0667公頃),排名全國第一。優化牦牛種群結構和生產性能,牦牛人工授精授配率達60%以上。多胎藏羊品種選育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階段性成果,高效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等,制定推廣應用全膜馬鈴薯栽培技術、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等80多項關鍵技術模式,對產業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目前,全省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有效整合了人才、技術等核心要素,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實現了有效對接,科研成果更多投向農業生產一線,農牧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也能找到解決方案,農牧業科技創新三級平臺在全省農業產業發展中發揮了有效的科技支撐作用。

QQ圖片20250213061818小麥功能室主任指導田間小麥種植。

  科技創新助力成果轉化

  馬鈴薯科技創新平臺成立于2012年,依托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和青海省三級平臺,以馬鈴薯新成果轉化為目標,集成馬鈴薯核心技術、創新機制,重點開展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等成果的展示、示范及轉化。

  同時,圍繞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產業基地建設,致力創建馬鈴薯“青”字品牌,推動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走出去,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經過十多年建設,馬鈴薯平臺在馬鈴薯科技創新、示范推廣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及成果。

  其中,以王艦為青海省馬鈴薯創新平臺及協同推廣首席專家的團隊,創新了馬鈴薯試管苗繁殖方法,建立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產體系和育種技術體系,為青海省馬鈴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了貢獻。

  如今,明星品種青薯9號在全國的推廣呈現出一片蓬勃之勢。從北方廣袤的平原到南方的丘陵山地,它如同四溢的薯香,傳播到全國各地。2024年10月,青薯9號以平均畝產6508.93公斤的數據結果,不僅刷新了新疆馬鈴薯單產紀錄,也創造了青薯9號國內種植單產新紀錄。同時,青薯9號以717萬畝的種植面積再次榮登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第一,連續兩年蟬聯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榜首。

  在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蠶豆育種崗位科學家、青海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劉玉皎的眼中,蠶豆的生物固氮、植物蛋白以及預防帕金森病等健康土壤、健康動物、健康人類的特殊保健功能,關乎著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的糧食安全。

  劉玉皎圍繞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以蠶豆種質創新與改良利用為主線,在蠶豆重要性狀相關基因定位與挖掘、蠶豆特異種質創制和新品種改良、創建“蠶豆+”新模式和蠶豆商業化育種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創新。

  劉玉皎帶領團隊首次在海拔2900米(無蠶豆種植區)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塘格木農場等多個鄉(鎮),構建“早熟高產品種青海13號+青稞”輪作模式,使種植效益實現翻一番,高達3000元/畝,化肥施用量減少了50%以上,成為區域優勢新產業,蛋白飼草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實現當地種植業優化結構調整的歷史性變革。

  自此,“蠶豆+馬鈴薯”輪作模式、“蠶豆+小麥”輪作模式、“鮮食蠶豆青蠶27號+蔬菜”復種、“鮮食蠶豆青蠶27號+玉米”間作或輪作模式、“飼草蠶豆4030+燕麥(青稞)”混播模式、“觀賞型蠶豆+旅游……”一系列創新模式開花落地,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和高原農牧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河流域的“鮮食蠶豆+蔬菜”復種模式的混合收益首次突破萬元大關,畝產值突破6000元;海拔2900米以上的“蠶豆+青稞”輪作模式,畝產值突破3000元。

QQ圖片20250213061824王艦觀察新長出來的馬鈴薯。

  科創優勢支撐產業發展

  八月的青海牧區,天高云低,水草豐茂。數不清的羊群游走于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猶如朵朵潔白的棉花,若隱若現。青海大學侯生珍教授指著遠處的羊群,向內地的畜牧專家介紹著青藏高原特有的種質資源——藏羊,如數家珍。

  數十年如一日,緊密圍繞藏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青海省羊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堅持以“配好料、養好羊、產好肉、賣好價”藏羊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為目的,積極開展藏羊系列精料補充料研發、標準化養殖技術和特色藏羊肉品質提升,實現藏羊種質資源提質增量;以挖掘藏羊肉營養品質、食用品質和風味品質的“數字化”標識,提升藏羊肉品質及品牌效應;以“牧繁企育或戶繁場育”養殖模式,為有效推動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基地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由于技術成熟度高、復制性強、政府期待、群眾歡迎,這些成果得到了高度肯定,屬于全國主推技術,且被納入青海大學課程教學、實踐指導和生產實習等培養計劃中。目前,該技術在全省10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中示范推廣應用,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充分體現出為第一產業“造血”的科技優勢。

  另一邊,牦牛產業受到大行業形勢的影響,養殖效益不如從前,為渡過行業難關穩定牦牛產業發展勢頭,作為青南牧區最主要的牦牛養殖大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澤庫縣積極尋找破局方法,積極主動與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和青海省牛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專家對接,在縣政府與研究單位搭建的合作平臺上,牧民與專家共同研究產業發展思路,現場請教實用養殖技術,共同開展產業技術培訓,再到全縣推廣科學養殖模式,為牦牛產業在困難時期的發展尋找到新質生產力突破點,點燃了產業發展的“強引擎”。

  1月8日,河南縣農業農村局組織了“河南縣牛羊科學養殖現場觀摩交流活動”,青海省牛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專家王書祥副研究員看到合作社開展全混合日糧飼喂牦牛的效果非常好,興奮地講:“在青海牧區第一次看到能做出這么好的全混合日糧飼喂牦牛,讓我看到了青海牦牛產業向科學養殖邁出了一大步。”

  從傳統放牧走向科學養畜轉型升級,讓世代生活在草原的人們,親身經歷著牦牛產業提質增效發展歷程。

QQ圖片20250213061831

  科創平臺推動高質量發展

  目前,青海省麥類(小麥、青稞、玉米)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正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積極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平臺自成立以來,累計形成省級主推技術24種,推廣應用技術35項,研發新技術30項,培育新品種9個。技術推廣覆蓋全省所有縣,累計種植業技術應用面積950萬畝以上,實現經濟效益6.18億元。

  平臺的亮點在于其創新性和示范性。首次將北斗導航精量播種技術應用于青稞種植,實現了播種精準度和田間管理效率的顯著提升。此外,在青稞和小麥新品種的選育、示范和推廣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提升了當地青稞產量,還輻射帶動了更廣泛的區域,為麥類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中,“青冬麥1號”的選育填補了青海省在冬小麥新品種選育方面的空白,而“昆侖19號”青稞新品種的繁茂性好,為青稞產業發展提供了種源保障。此外,平臺在青貯玉米栽培條件提升至海拔高度2800米區域的突破,畝均產6噸以上,為青海省農業科技創新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和麥類平臺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青海省油菜產業科技創新平臺,該平臺包括遺傳育種、栽培植保、規;品N和產后加工4個功能研究室和門源早熟油菜試驗基地、互助晚熟油菜試驗基地兩個省級油菜品種成果技術轉化基地,先后對接13個縣(區)次。

  近年來,青海省油菜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效,如種質資源創建和晚熟品種選育取得突破、特早熟甘藍型春油菜雜交種種植海拔大幅提高、節能型病蟲害防治技術初見成效、親本繁殖數量和質量顯著提高、春油菜“青”字號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獎勵三項,更有一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這片離天空最近的土地上,科技之光已照亮農牧民的小康之路。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青海省農牧科技創新平臺正成為高原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未來,我們要繼續推進國家牦牛技術創新中心、青藏高原國家種質資源庫和青海省實驗室等涉農重點平臺建設,培育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韓民談到。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2024年度民主生活會
吳曉軍羅東川與浙商代表團一行座談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關于2024年度青海省優秀專家擬入選人員的公示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青海民和:開啟河湟大地春播第一犁
青海大通:產業發展與人才"引育留用"雙向奔赴
24H熱點
【時評】讓文史資料成為凝聚共識的生動教材
【一線傳真】文史館:了解青海人民政協的窗口
發揮“專”力量 助推青海文化繁榮發展
【新春走基層·文化中國年】九曲黃河燈會,傳統民俗...
黃河公司:沙特1.4GW光伏項目進入執行階段
【新春走基層·溫暖進萬家】一家人圍坐 最是好時光
青海湟中:元宵節全力以赴守護平安
【新春走基層·致敬奮斗者】戈壁中的“追光者”
【文化中國行】龍騰獅躍鬧元宵 華燈璀璨慶團圓——...
【西海論壇】春節文旅市場熱氣騰騰的密碼
熱點圖片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春啟新程,奮進正當時——節后上班第一周全省各地鉚足干勁開新局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中國夢 勞動美】守文化傳承之責 展創新發展之姿——記2024年青海省勞動模范集體青海省博物館
【中國夢 勞動美】守...
【祖國好 家鄉美】用愛點亮學生心燈
【祖國好 家鄉美】用...
【新春走基層·山鄉新畫卷】駝鈴聲聲氣象新
【新春走基層·山鄉新...
【新春走基層·溫暖進萬家】“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新春走基層·溫暖進...
【新春走基層·致敬奮斗者】客運小哥的“甜蜜”工時
【新春走基層·致敬奮...
【身邊的感動】赤誠之心映芳華——記2024年敬業奉獻“青海好人”張小靜
【身邊的感動】赤誠...
【新春走基層】12萬名網友圍觀西寧城中社火展演 小穆桂英、小孫悟空、小豬八戒來了
【新春走基層】12萬...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農經觀察】科技創新平臺——高原農牧業發展新“引擎”

青海日報
2025-02-13 07:4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農經觀察】科技創新平臺——高原農牧業發展新“引擎”

青海日報
2025-02-13 07:4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農經觀察】科技創新平臺——高原農牧業發展新“引擎”

  • 2025-02-13 07:45:14
  • 來源:青海日報
QQ圖片20250213061811澤庫縣角乎村現場示范全混合日糧加工方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在青海廣袤的草原與田野,悄然而至的農牧科技變革正在重塑傳統產業格局。從三江源頭的生態牧場到河湟谷地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青海省農牧科技創新平臺作為全省農牧領域科技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破解高寒生態制約,助推高原農牧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的新路徑。

  由青海自主培育的雜交油菜青雜12號、青稞昆侖15號連續兩年入選全國糧油生產主導品種,青雜15號在全國春油菜品種試驗中,產量排名第一。青薯9號馬鈴薯單產超過5000公斤,2022年全國推廣面積達到604萬畝(1畝≈0.0667公頃),排名全國第一。優化牦牛種群結構和生產性能,牦牛人工授精授配率達60%以上。多胎藏羊品種選育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階段性成果,高效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等,制定推廣應用全膜馬鈴薯栽培技術、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等80多項關鍵技術模式,對產業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目前,全省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有效整合了人才、技術等核心要素,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實現了有效對接,科研成果更多投向農業生產一線,農牧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也能找到解決方案,農牧業科技創新三級平臺在全省農業產業發展中發揮了有效的科技支撐作用。

QQ圖片20250213061818小麥功能室主任指導田間小麥種植。

  科技創新助力成果轉化

  馬鈴薯科技創新平臺成立于2012年,依托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和青海省三級平臺,以馬鈴薯新成果轉化為目標,集成馬鈴薯核心技術、創新機制,重點開展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等成果的展示、示范及轉化。

  同時,圍繞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產業基地建設,致力創建馬鈴薯“青”字品牌,推動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走出去,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經過十多年建設,馬鈴薯平臺在馬鈴薯科技創新、示范推廣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及成果。

  其中,以王艦為青海省馬鈴薯創新平臺及協同推廣首席專家的團隊,創新了馬鈴薯試管苗繁殖方法,建立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產體系和育種技術體系,為青海省馬鈴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了貢獻。

  如今,明星品種青薯9號在全國的推廣呈現出一片蓬勃之勢。從北方廣袤的平原到南方的丘陵山地,它如同四溢的薯香,傳播到全國各地。2024年10月,青薯9號以平均畝產6508.93公斤的數據結果,不僅刷新了新疆馬鈴薯單產紀錄,也創造了青薯9號國內種植單產新紀錄。同時,青薯9號以717萬畝的種植面積再次榮登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第一,連續兩年蟬聯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榜首。

  在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蠶豆育種崗位科學家、青海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劉玉皎的眼中,蠶豆的生物固氮、植物蛋白以及預防帕金森病等健康土壤、健康動物、健康人類的特殊保健功能,關乎著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的糧食安全。

  劉玉皎圍繞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以蠶豆種質創新與改良利用為主線,在蠶豆重要性狀相關基因定位與挖掘、蠶豆特異種質創制和新品種改良、創建“蠶豆+”新模式和蠶豆商業化育種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創新。

  劉玉皎帶領團隊首次在海拔2900米(無蠶豆種植區)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塘格木農場等多個鄉(鎮),構建“早熟高產品種青海13號+青稞”輪作模式,使種植效益實現翻一番,高達3000元/畝,化肥施用量減少了50%以上,成為區域優勢新產業,蛋白飼草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實現當地種植業優化結構調整的歷史性變革。

  自此,“蠶豆+馬鈴薯”輪作模式、“蠶豆+小麥”輪作模式、“鮮食蠶豆青蠶27號+蔬菜”復種、“鮮食蠶豆青蠶27號+玉米”間作或輪作模式、“飼草蠶豆4030+燕麥(青稞)”混播模式、“觀賞型蠶豆+旅游……”一系列創新模式開花落地,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和高原農牧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河流域的“鮮食蠶豆+蔬菜”復種模式的混合收益首次突破萬元大關,畝產值突破6000元;海拔2900米以上的“蠶豆+青稞”輪作模式,畝產值突破3000元。

QQ圖片20250213061824王艦觀察新長出來的馬鈴薯。

  科創優勢支撐產業發展

  八月的青海牧區,天高云低,水草豐茂。數不清的羊群游走于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猶如朵朵潔白的棉花,若隱若現。青海大學侯生珍教授指著遠處的羊群,向內地的畜牧專家介紹著青藏高原特有的種質資源——藏羊,如數家珍。

  數十年如一日,緊密圍繞藏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青海省羊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堅持以“配好料、養好羊、產好肉、賣好價”藏羊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為目的,積極開展藏羊系列精料補充料研發、標準化養殖技術和特色藏羊肉品質提升,實現藏羊種質資源提質增量;以挖掘藏羊肉營養品質、食用品質和風味品質的“數字化”標識,提升藏羊肉品質及品牌效應;以“牧繁企育或戶繁場育”養殖模式,為有效推動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基地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由于技術成熟度高、復制性強、政府期待、群眾歡迎,這些成果得到了高度肯定,屬于全國主推技術,且被納入青海大學課程教學、實踐指導和生產實習等培養計劃中。目前,該技術在全省10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中示范推廣應用,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充分體現出為第一產業“造血”的科技優勢。

  另一邊,牦牛產業受到大行業形勢的影響,養殖效益不如從前,為渡過行業難關穩定牦牛產業發展勢頭,作為青南牧區最主要的牦牛養殖大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澤庫縣積極尋找破局方法,積極主動與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和青海省牛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專家對接,在縣政府與研究單位搭建的合作平臺上,牧民與專家共同研究產業發展思路,現場請教實用養殖技術,共同開展產業技術培訓,再到全縣推廣科學養殖模式,為牦牛產業在困難時期的發展尋找到新質生產力突破點,點燃了產業發展的“強引擎”。

  1月8日,河南縣農業農村局組織了“河南縣牛羊科學養殖現場觀摩交流活動”,青海省牛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專家王書祥副研究員看到合作社開展全混合日糧飼喂牦牛的效果非常好,興奮地講:“在青海牧區第一次看到能做出這么好的全混合日糧飼喂牦牛,讓我看到了青海牦牛產業向科學養殖邁出了一大步。”

  從傳統放牧走向科學養畜轉型升級,讓世代生活在草原的人們,親身經歷著牦牛產業提質增效發展歷程。

QQ圖片20250213061831

  科創平臺推動高質量發展

  目前,青海省麥類(小麥、青稞、玉米)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正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積極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平臺自成立以來,累計形成省級主推技術24種,推廣應用技術35項,研發新技術30項,培育新品種9個。技術推廣覆蓋全省所有縣,累計種植業技術應用面積950萬畝以上,實現經濟效益6.18億元。

  平臺的亮點在于其創新性和示范性。首次將北斗導航精量播種技術應用于青稞種植,實現了播種精準度和田間管理效率的顯著提升。此外,在青稞和小麥新品種的選育、示范和推廣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提升了當地青稞產量,還輻射帶動了更廣泛的區域,為麥類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中,“青冬麥1號”的選育填補了青海省在冬小麥新品種選育方面的空白,而“昆侖19號”青稞新品種的繁茂性好,為青稞產業發展提供了種源保障。此外,平臺在青貯玉米栽培條件提升至海拔高度2800米區域的突破,畝均產6噸以上,為青海省農業科技創新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和麥類平臺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青海省油菜產業科技創新平臺,該平臺包括遺傳育種、栽培植保、規;品N和產后加工4個功能研究室和門源早熟油菜試驗基地、互助晚熟油菜試驗基地兩個省級油菜品種成果技術轉化基地,先后對接13個縣(區)次。

  近年來,青海省油菜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效,如種質資源創建和晚熟品種選育取得突破、特早熟甘藍型春油菜雜交種種植海拔大幅提高、節能型病蟲害防治技術初見成效、親本繁殖數量和質量顯著提高、春油菜“青”字號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獎勵三項,更有一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這片離天空最近的土地上,科技之光已照亮農牧民的小康之路。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青海省農牧科技創新平臺正成為高原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未來,我們要繼續推進國家牦牛技術創新中心、青藏高原國家種質資源庫和青海省實驗室等涉農重點平臺建設,培育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韓民談到。

作者 羅珺
編輯:童洋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影院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无码人妻少妇伦在线电影|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下载|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直播|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日韩免费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影视| 69天堂人成无码麻豆免费视频| 日日日日做夜夜夜夜无码|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理论在线|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 涩涩色中文综合亚洲|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欧美日韩v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